外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青年團的任務》
列寧1920年10月2日在俄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演說,是關于共產主義教育和無產階級文化建設的重要文獻。
二十年代的蘇聯,國內戰爭即將結束,全國人民面臨著恢復國民經濟、進一步鞏固蘇維埃政權、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艱巨任務。黨號召造就一支無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宏大隊伍,要求青年認真學習,努力奮斗,從中鍛煉出無產階級文化大軍的骨干。但是,馬赫主義者波格丹諾夫控制下的“無產階級文化協會”,卻標榜自己的“獨立性”,反對黨對文化事業的領導,還宣揚拋棄一切文化遺產的虛無主義觀點。
針對這種斗爭實際,列寧在這篇演說中闡明了黨的文化路線。列寧指出,各個時代的文化(包括文藝)之間存在著歷史的繼承關系。無產階級的文化建設必須“以舊社會遺留給我們的全部材料為出發點”,批判地繼承前人的文化遺產。他號召大家學習馬克思的態度; “凡是人類社會所創造的一切,他都用批判的態度加以審查,任何一點也沒有忽略過去。凡是人類思想所建樹的一切,他都重新探討過,批判過,在工人運動中檢驗過。于是就得出了那些被資產階級狹隘性所限制或被資產階級偏見束縛住的人所不能得出的結論。”
列寧接著批判了“無產階級文化派”荒謬的虛無主義主張,指出: “無產階級文化并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那些自命為無產階級文化專家的人杜撰出來的,如果認為是這樣,那完全是胡說。無產階級文化應當是人類在資本主義社會、地主社會和官僚社會壓迫下創造出來的全部知識合乎規律的發展。”
列寧不但強調了繼承文化遺產對建設無產階級文化的重要性,而且指出這種繼承決不是無批判的兼收并蓄,而是要根據建設新文化的需要,對文化遺產進行批判、改造、革新。他說: “你們不僅應當領會你們學到的知識,并且要用批判的態度來領會這些知識,使自己的頭腦不被一堆無用垃圾塞滿,而能具備現代有學識的人所必備的一切實際知識。”又說: “只有確切地了解人類全部發展過程所創造的文化,只有對這種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設無產階級文化,沒有這樣的認識,我們就不能完成這項任務。”
列寧在這篇演說中所提出批判繼承文化遺產的原則,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在文化遺產問題上的具體運用,對于正確地認識建設無產階級文化與批判繼承文化遺產的關系,對于發展和繁榮社會主義的文化和藝術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上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閑情偶寄》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尚文”與“尚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