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琴賦》
三國魏嵇康作。內容主要寫琴的制作、起源、演奏以及對一些琴曲的評價。之所以通篇賦琴,是他認為“琴德最優”,其實這里的琴并不只是一件樂器的具體形式,而是以琴代表整個音樂。他對音樂的肯定與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的觀念以及兩漢以來過份強調“移風易俗莫善于樂”的思想不同,他再一次強調了“聲無哀樂”的觀點,即聲音是客觀存在,感情是主觀感受,二者并無必然的因果關系。音樂不同于一般事物,它無盛無衰,不厭不倦,始終起著提高人的精神品德,宣泄人的思想感情的作用。對于失意的人,尤其是最好的安慰和伴侶。
嵇康的這一基本思想,與他另一篇音樂理論的代表作品《聲無哀樂論》的觀點是同出一轍的。在哲學上,他把心與物對立起來,堅持心物二元論;在音樂與現實的關系上,他過分強調了音樂的遺世孤立,走上了為藝術而藝術的極端。不過這種思想在抵制先秦以來把音樂只當作統治者的工具,忽視音樂藝術本身的特點、規律的傾向,還是有著進步的歷史意義的。這篇文章還通過對音樂豐富性、多樣性的描寫,顯示了嵇康對音樂審美特征的認識。他認為,由于樂音的“俱起”“相證”“參發” “上下”,也就是旋律、節奏的變化無窮,宏大精深,最終顯示一種“中和”之美,才使人心蕩神馳,屏聲斂氣。音樂有時慷慨激越,有時怨沮躊躇,忽而輕盈飄搖,忽而留連扶疏,遠聽象高空中鸞鳳和鳴,近察如春風中百花齊放。音樂所創造的形象豐贍多姿,裊裊婷婷,真是妙不可言啊!嵇康對音樂的藝術美學特征雖然還沒有作到理論上的歸納概括,但他卻憑著自己的感覺和對音樂的造詣,用形象的比擬和精細的渲染,真實地描畫出了音樂所創造出來的各種意境。從這些意境中,透視了他對音樂的深刻理解和刻骨銘心的熱愛。從中也可以感到嵇康對音樂的流動性、不確定性的特點已經有著某種朦朧的直觀感覺。 《琴賦》中羅列了不少古代名曲,具有文獻資料的價值。同時從嵇康對這些琴曲的態度以及他對琴家的要求——“曠遠”、 “淵靜”、 “放達”,雖然也透露了重雅輕俗的思想傾向,但他與儒家的否定俗樂,甚至與阮籍的大談禮樂也有著顯著的不同。他認為俗樂“亦有可觀者焉”,這種觀點在以禮為本的時代是難能可貴的。
上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現實主義者》
下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神圣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