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兵法散文·黃興文集》原文鑒賞
[原文]
在華興會成立會上的講話
本會皆實行革命之同志,自當討論發難之地點與方法以何為適宜?一種為傾覆北京首都,建海以瓴海內,有如法國大革命發難于巴黎,英國大革命發難于倫敦。然英、法為市民革命,而非國民革命。市民生殖于本市,身受專制痛苦,奮臂可以集市,故能扼其吭而拊其背。若吾輩革命,既不能借北京偷安無識之市民得以撲滅虜廷,又非可與異族之禁衛軍同謀合作,則是吾人發難,只宜采取雄據一省,與各省紛起之法。今就湘省而論,軍學界革命思想日見發達,市民亦潛濡默化,且同一排滿宗旨之洪會黨人久已蔓延固結,惟相顧而莫敢先發。正如炸藥既實,待吾輩引火線而后燃,使能聯絡一體,審勢度時,或由會黨發難,或由軍學界發難,互為聲援,不難取湘省為根據地。然使湘省首義,他省無起而應之者,則是以一隅敵天下,仍難直搗幽燕,驅除韃虜。故望諸同志對于本省、外省各界與有機緣者分途運動,俟有成效,再議發難與應援之策。
復孫中山書
中山先生鑒:三月十四號之電及二十八號之祥函均先后收到。各位同志讀之,有此極大希望,靡不歡躍之至。茲委任狀已辦妥,同日郵掛號寄上,乞查察施行為是。再將弟與伯先兄(趙聲、字伯先)之意見略陳之,以備采擇焉。
(一) 先生與軍人(指荷馬李)所議之方略,與此間所已得運動之情形略有不同。弟與伯先意,以為廣東必可由省城下手,且必能由軍隊下手。此次新軍之敗,解散者雖有一標及炮(二營)、工輜四營之多,然二標及三標之一營皆未變動。現雖有議移高州之說,恐一時尚不能實行。而巡防隊兵卒之表同情于此次反正者甚眾。現總督水陸提皆以巡防隊可靠,(可斷定多會黨,運動必易,以湘人運動尤易)聞往招湘人約千人。北江一帶約數百人,將來專為省防之用。李準原有之親兵隊約千余人(內同志甚多)。總共巡防計有三干之譜。若此兵數一能運動,則外無反對者。其方法俟大款得手,先刺殺李準一人,使其部下將校自相混亂(因皆李私人,多不得兵心,若易統領,則必更換其管帶哨弁等,而兵卒之心更離矣)。變更于此變更之時,廣用金兵(兵卒皆不豐足,負債者甚多,益以嫖賭,其勢更岌岌),不一月可悉收其眾。前次之失,立立可恢復。省城一得,兵眾械足,無事不可為。至廣西一隅,同志之在陸軍者約數干人(李書誠、孫綮、楊源浚均在此),以刻尚未招兵訓練,無可假手。至秋期兵數想亦可招足,此方面不必顧慮,自能聯合也。外會黨一面,刻雖清鄉,其人眾稍為所懾,然兵去則聚,自成常例,至時亦可號召之。前所運動之基礎固未摧壞,再擴張之,自易易也。總之,廣東之事,視款為難易。以普通一般之軍隊多貪鄙嗜利,況有義字以激發之,富貴功名,唾手可得,何樂而不為此!此弟與伯先兄觀察廣東巡防軍隊之心理而可以斷定者也。故圖廣東之事,不必于邊遠,而可于省會。邊遠雖起易敗 (以我不能交通而彼得交通故),省會一得必成。事大相懸,不可不擇(此次新軍之敗,乃在例外)。倘先生與軍人已決議擇一地點,為訓練兵卒、接收器械之處,亦不難圖之,而為省城之外援。現廣州灣已查得一地(此李應生與甄吉亭到該處查獲者),可向法人批租。其地為舊公園。 目下有一法人墾之不利, 該處之公使亟欲棄之,價不過三千余金,又有房屋多間(有一大洋樓),另給千余元均可得。又李應生亦有地在該處,伊祖父給之使其自營者,亦可為之開辟。又張靜皆兄亦有意在該處墾地。如一得款,可由李、張、甄等出名至該處領地,藏數千人,勢亦不難。且新軍中之高州人散歸者,頗能團結一氣,不為少餒。其該處之來聯盟者日進無已(前新軍之頭目為之主盟,巡防會黨皆有),若二標移往該處,則勢更好(聞五月間其在茂名、化州之營房可起)。此處可決定為之,一便于接械,二便于出西江,扼上游(南寧)之沖,收服巡防各隊,略定西省南服,將來其有助于省軍必大也。郭人漳處,自弟出后,弟曾通信一次,乃言王德潤事,未見其復。今袁督(指樹勛——編者注)之子與伊至交,且兼有戚誼,若與商約,恐必舉發其陰謀。惟有至時降服之,否亦殺之不足惜。至其所部之眾,其新軍一營駐廉州者為伯先舊部,今正聞廣州之事,已躍躍欲試。余一營為湖南老營,多不滿意于伊。他則皆巡防耳。一朝有變,反則隨之,無他慮也。然弟當試以他術,嗜利之徒或能可動,亦未可知,然總以不告以秘密為是。
(一) 聯絡他省之軍隊及會黨,此最宜注意者。今滿洲之馬杰及渤海之海賊,去歲萱野返日已帶有二三人來,均有勢力者。伊等只要求費用,即可活動。至少可集合三五千之眾,擾亂滿洲方面,趨近殺虎口、張家口一帶(口外無兵,可隨意越過),以驚撼北京,此則為出奇者也。勢雖不成,牽制北清之兵力有余。又北清之新軍,同志在其間者亦不少。前歲西挪拉氏之變,伊等欲乘機運動,雖無大效力,然種子已播,茲更圖之,亦不難也。長江一帶之會黨,久已傾心于吾黨,一有號召至,可助其威焰。尤以浙江一部為可有,王君發君等可得主動之。至三江之陸軍,其將校多半多同志,今歲聞伯先兄在粵舉事,皆有握拳透爪之勢,若事前與之聯絡,擇其縝密者為之樞紐,勢不難與兩粵并。湖北之陸軍雖腐敗,然開通亦不少。去歲有孫武者(湖北人)竭力運動,聞成績亦好。湘中之新軍雖不及萬人,然有數同志為管帶隊官等,又督練公所及參謀等多同志人,較他處亦不弱。云南同志亦多得力,其經營有不俟他處彼亦為之之勢。此次巨款若成,擇其緊要,辦其緩急以圖之,必有谷中一鳴眾山皆應之象,而吾黨散漫之態,亦從而精神活動可無疑也。
(二) 軍人擬聘武員及各種技師前來,預備充組織及教練之用。此事弟等思之,頗有難處。無論難得地點、即有地點(譬如已得廣州灣言),恐集合多人,耳目眾多,流言四起,外人或不注意,滿吏則必為之枕席不安也。況多數外人來此,尤易招目。此事可否婉曲商之,云吾黨初期之預備,雖稍寬以時日,然后招聘人員 (俟初期預備完全,由此間報告后,然后招聘方為妥當)。在伊等視之,以為此事必非速速可成,而吾等于稍寬之時日中得完全成功,出伊意外,想伊亦不見忌,必樂為我用也。我等于事起后,伊等之來,自是有益,此兩無妨害之事,伊亦必允從。否則伊來,如事前敗壞或放逐之類,皆于大局有關,且于教練實際上斷不能施行。此種情形,想先生亦知之深矣。
(三)組織總機關之人才,弟意必多求之各省同志中,以為將來調和省界之計。一有款,弟擬去日本招求已歸內地之同志中,以為將來調和省界之計。一有款,弟擬去日本招求已歸內地之同志(有膽識者)來日會議后,分遣擔任赴內地運動各事。其智識卓越或不能回內地者,則留駐日本,或招來港中,為組織總機關之人員。但目今不能詳舉其人名,以近二三年來未與共辦一事,而為外間浮言所中者居多。必須開誠布公、推心置腹以感之,彼方見信。如孫少候君其人也。楊篤生君在英專志科學,有款先生必要之歸。此人思想縝密,有類精衛,文采、人品亦如之,美材也。蔡孓民君在德,此人雖無闊達之度,而辦事精密有余。亦難得多。吳稚暉君甚屬人望,惟偏于理想,若辦事稍低減其手腕,自亦當行出色。他如在東山西之景定成君,湖北之黃運甓君,四川之李肇甫,湖南之左仲遠、龔超(已出獄)、張百莼(三君皆有才,可辦事,惟宜一方面),劉揆一、宋教仁,山東之商啟予、丁惟汾,陜西之于右任,江蘇之章梓等,皆能辦事。此不過舉其一二,至其能在內地實行運動者亦不乏人,想可招之使來。若我輩能虛懷咨商,不存意見,人未有不樂與共事者也。趙伯先兄于軍事甚踴躍擔任,此次款項若成,可委廣東發難之軍事于伊,命弟為之參謀以補其短,庶于事有濟。伯兄刻雖不能入內地,以軍界多屬望于伊,為之自亦易易。若能得一次大會議,分擔責任,各盡其才,事無不成矣。
以上所述意見,弟與伯先兄相同,可作兩人函視也。
弟自去臘來港,省事敗后,郁郁居此,一籌莫展。二月十八與展兄、伯先同赴新加坡、欲運動小款以接濟港中目前之危困。適先生此函至,毅生兄電等返港。弟與伯先兄先后返港,展兄稍留,少得款后,亦當歸也。現港中窮乏已極,勢將不支。先生處如可籌得二三千元電來,以解眉急,尤為盼切。
再要者: 該軍人及資家如不能運動,此刻想先生處已得實答,此委任狀亦不必給之。以其中人名與省分不同者多,倘后日發見,必傳為笑柄也。至要,至要! 又弟在新加坡時,宮崎由日來電納弟來港相唔。及弟來港,伊偕兒玉右二來,此人與寺內正毅有關系,大約日政府見滿洲交涉無大進步,而清軍隊之表同情于吾黨者日多,或一旦吾黨勢力可成,伊既無要求于滿政府,而又不見好于吾黨,兩無所據;又恐他國與吾黨密近,將來排斥己國,于東亞殊難立足。有此隱情,故宮崎乘間運動長谷川大將名好道者,由長谷川將宮崎所鋪張吾黨之勢力紹介于寺內,故寺內密派兒玉與宮崎來調查吾黨勢力,不過證實宮崎之前言耳。在港不過一禮拜,弟稍夸張出之,略言法、美國民皆表同情,或能慫恿之,亦未可知也。
精衛兄事祥毅、實兩兄函,不另手此,即請籌安。弟黃興頓首。四月初五日。
致馮自由書
又啟者:鄂代表居由滬派人來云,新軍自廣州之役預備起,其運動之進步甚速(廣州之役,本請居君在鄂部總理其事,以備響應者)。辦法以二十人為一排,以五排為一隊,中設有排長、隊長以管領之。平時以感情團結,互相救助,使其愛若兄弟,非他人所得間隔,成一最有集合力之機體。現人數已得二千左右。此種人數多系官長下士,而兵卒審其程度高者始收之。以官長下士能發起,兵卒未有不成者,不必于平時使其習知。況其中又有最好之兵卒為之操縱,似較粵為善。近以蜀路風潮激烈,各主動人主張急進辦法,現殆有弦滿發欲發。又胡經武君亦派有人來。胡雖在獄,以軍界關系未斷,其部下者亦約千余人。去歲弟曾通胡君,請其組織預備,以備響應。胡已擴張其范圍,聞進步亦速。胡君之人,在居君之部下亦有之,擬于最近發動,期兩部合而為一,據此則人數已多。乘此路潮鼓涌之,尤易推廣。蓋鄂省軍界久受壓制,以表面上觀之,似無主動之資格,然其中實蓄有反抗之潛力; 而各同志尤憤外界之饑評,必欲一申素志,以洗其久不名譽之恥。似此人心憤發,倚為主動,實確有把握,誠為不可得之機會。若強為遏抑,或聽其內部自發,吾人不為之指揮,恐有魚爛之勢,事誠可惜。即以武漢之形勢論,雖為四戰之地,不足言守,然亦視其治兵之人何如。賊吏胡林翼于破敗之秋,收合余燼,猶能卓然自立者,亦有道以處之。今漢陽之兵器廠既歸我有,則彈藥不憂缺乏,武力自足與北部之兵力敵,長江下游亦馳檄可定。沿京漢鐵路以北伐,勢極利便。以言地利,亦足優為。前吾人純然注重于兩粵而不注意于此者,以長江一帶,吾人不易飛入,后來輸運亦不便,且無確有可靠之軍隊,故不欲令為主動耳。今既有如此之實力,則以武昌為中樞,湘、粵為后勁,寧、皖、陜(前本有陜西人井勿幕君在此運動,今已得有多數,勢亦足自動,熊克武君已馳赴該處為之協助),蜀亦同時響應以牽制之,大事不難一舉而定也。急宜趁此機會,猛勇精進,較之徒在粵謀發起者,事半功倍。且于經濟問題尤易解決。茲約計各處,大略有二十萬左右,即足為完全之預備。至少四、五萬,亦可發起鄂事。總之,此次據居君所云,事在必行,即無外款接濟,鄂部同志不論如何竭絀,亦必擔任籌措,是勢成騎虎,欲罷不得。吾人當體驗內地同志經營之艱苦,急為設法籌集巨款以助之,使得有以寬裕籌備,不致艱困從事,歸于失敗,徒傷元氣,不勝切禱之至。弟本以欲躬行荊、聶之事,不愿再為多死同志之舉,其結果等于自殺而已。今以鄂部又為破釜之計,是同一死也,故許與效馳驅,不日將赴長江上游,期與會合。故特由尊處轉電中山,想我兄接閱,必為竭力援助。前加屬于廣州之役最為出力,此純系我兄血誠所感,故能有此,今更望有以救我。擬得兄等復電后即行。或南洋之款,須弟一親往,亦謂可知。余俟續告,手此,即頌文安。弟興再頓首,八月十四日。
在湖北軍政府緊急會議上的講話
一、兄弟前日來鄂,即往漢口督隊,意欲反攻,恢復漢口,不料各隊新兵最多,秩序不整,頗難指揮。
二、軍官程度太低,均不上前指揮。至戰時與兵士穿一樣服裝,辯別不清,亦極復雜。
三、各隊戰斗日久,傷亡過多,官與兵均已疲勞太甚,毫無勇氣,且一聞機關槍聲即往后退。
四、兵士中在武漢附近所招者甚多,一到夜間,即潛回其家,以致戰斗員減少。各軍官因倉卒招募,亦無從查實。
五、民軍軍火全在步槍,無機關槍,一與敵接近,即較敵人損傷較重; 民軍炮隊又系山炮,子彈射出,又不開花,且射出距離太近,不及滿軍退管炮效力之遠。
六、查滿軍俱系北洋久經訓練之兵,秩序可觀,亦善射擊;惟沖鋒時不及民軍靈敏。故每聞民軍沖鋒喝殺聲,即往后退,此民氣之盛,可恃者僅此耳。
由此以觀,漢口若無湘軍來援,恐難保守。依兄弟之意,俟湘軍到后,再圖恢復可也。
在武昌受任民軍戰時總司令時的講話
兄弟才識本不勝任,既承不棄,亦不能不盡力。現今各省響應,大功已將告成,然我同胞亦不可以自滿。兄弟今日有三層意思勖我同胞: 第一須努力。現在黃河鐵橋已毀,敵兵已無歸路,誓不能不拚死命以與我對敵。我若稍存畏縮,敵即攻入我腹心矣。臨戰時倘不努力,后退者決意斬首示眾(眾拍手)。第二須服從。軍隊紀律,非服從不可。倘不服從,長官命令皆不能行,此種兵士萬不能以之臨戰。以后,軍界同胞須服從長官命令,無論如何危險,皆不得規避(眾拍手)。第三須協同。自來成大事定大業者,必自己能同心協力。若自己各存意見,互相枘鑿,無論有何種勢力,皆不能成事。洪楊之敗,其前車之鑒也。我同胞無論辦事人及兵士,皆宜互相友愛,以期共達其目的 (眾拍手)。
此次革命,是光復漢族,建立共和政府。斯時清廷仍未覺悟,派兵來鄂與民軍為敵,我輩宜先驅逐在漢口之清軍,然后進攻,收復北京,以完成革命之志。今日既承黎都督與諸同志舉兄志為戰時總司令,為國盡瘁,亦屬義不容辭。但是軍人打仗,第一要服從命令,第二要同心協力。自今而后,對于作戰,倘有不服從命令及臨陣怯敵者,即以軍法從事。尚望大眾努力前途為要!
與李寶成等發起陸軍將校聯合會緣起
軍興時代,非多數瑰才犖識之士,同德協力,以供國家之犧牲,未有能殲大敵建業者也。之歷史, 自古皆然。比者武昌起義,不匝月而光復十余省十余省,誠吾國革命史之特色。然北虜未滅,正吾輩枕戈待旦,為國家效死之秋。種族存亡,國家興滅,在此一舉。肩茲巨任,非有高尚之學術,卓越之精神,優美之道德,不足竟全功而鞏新國,用擬邀集同志,結成一大團體,互相研究,互相箴勉,鑄成中華偉大軍人之資格,以共濟時艱,此則某等組織斯會之本旨也。
發起人: 黃興(以下人員略)
致各省都督及各司令長電
各省都督、各司令長均鑒: 武漢軍興以來,無論大小戰役,負傷軍人恒因失治而致不救。至留守士兵之死于疾病鴆毒者,尤難枚舉。其原因為衛生機關之不備,其影響歸于戰斗力之猝減。刻頒布陸軍暫行編制,雖已編定各項軍醫員數及衛生隊之組織,然吾國醫學人才缺乏,分配綦難。各軍隊現有軍醫之程度不齊,又復漫無統計。長此以往,為患伊于胡底。茲由本部籌畫改良辦法,集配急需人員,冀達完全軍隊衛生之目的。貴管下所有已設之衛生機關及現有軍醫、司藥之姓名履歷,務請即速造冊呈部,以備考核。以后所有應設衛生各機關及選用軍醫、司藥官等,均須預先報部酌核,以重衛生,而一規制。陸軍部總長黃興。個。
致各省都督等電
各省都督、各軍長、各師長、各旅長轉知各省軍隊均鑒: 為布告事,自北贊成共和,全國一致,平民政治略具雛形。惟以政府地點主持各異,解決較難。近日雙方內怵變故,外鑒時事,僉認暫駐北京,早定大局,統一政府,指揮告成。從此南北一家,兄弟一體,凡我軍人,猶當各表誠敬,悉化猜嫌,群以國利民福為唯一之宗旨,溯自武漢起義,各省風從,我軍人冒險進取,身臨槍彈,氣壯山河,如撼岳家之難,竟繼朱祖之武,金陵一役,有眾二萬,克期兼旬,無取鐵鎖之沉江,已見降幡之出石,凡茲凱捷,皆軍人遐邇之聲援,前后之仆繼所致,精忠所貫,感動萬方,已足判專制之余威,為共和之先導。迨北方罷戰議和,昌言反正,相與倒戈,遂令帝政告終,民國確定。故今日共和成立,雖北軍實為后盾,而南軍實為前驅,震懾古今,驚動中外,徵我軍人,曷克臻此?俟新內閣完全組織,必錄當時之勛業,俾增后世之光榮。雖目下軍隊如林,數逾百萬,然來如何編練,如何配置。
布告將士文
中華民國元年六月十四日,解職南京留守黃興,敬告我將士諸君左右。興承乏留守,已兩月矣。以棉薄之材,處嫌疑之地,夙夜祗懼。幸賴諸君子一德一心,共扶危局,既紉公誼,共縷和衷。慨自南北統一,政府北遷,曾日月重光,烽煙已靖。然戰爭之余,田民失業, 瘡痍滿目, 雞犬時驚。 差幸兩月以來, 士安于校, 已漸蘇積困,頗復舊觀。此諸君子嚴申軍紀、共維治安之功也。主客各軍,星羅棋布,方音隔閡,沖突堪虞。加以籌餉維艱,量沙無術,饑餓所迫,威令難行,卒能竭力維持,免于嘩潰,此諸君子深明大義、固結軍心之功也。以債殉國則國危,以民養兵則國困。諸君子痛國權之損失,慨民力之難支,于是減薪捐俸,以濟時艱,裁兵歸農,以節軍費。此尤忠忱貫金石、義聲震遐邇者也。興對于我忠愛之軍人,酬庸未竟,積歉方深,近日力謀所以安置之方法,規畫甫定,略分兩端: 其一退職軍官之補實也,其一退伍兵士之周恤也。軍官補實之法,前已電請中央政府允準施行,一俟各軍表冊造齊,即可按級請補。軍士周恤之法,按照道里遠近,除應給餉銀外,酌發川資,必使安返里閭,不致流離道左。以上二者,必期實踐,凡我將士,可無疑慮。惟興自今之后,所殷殷期望于諸君子者有三: 曰愛國,曰保民,曰服從軍紀。攘權奪利,逞威黷武,謂之國賊; 恃眾暴寡,倚強凌弱,謂之民蠹; 違法蔑紀,倒行逆施,謂之亂軍。有一于此,國亡無日。我赤心愛國之軍人,當斷不忍于此。興雖去位,心不忘國,尚期互相勸勵,永保治安,以竟全勛,而保榮譽,此則日夜禱祝于諸君子者也。溯自起義以來,我莊嚴璀璨之民國,實諸君子熱血所構成,我共和大同之民族,尤諸君子精神所融鑄。興也何心,敢食天功,以為已力。值此同舟共濟之際,原非束身遠引之時,惟內察國情,外觀時局,猜嫌日甚,隱患方深,欲以事為先,不得不奉身以退,此則不忍與諸君子決別,而又不敢淹留者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民國安危,爭此呼吸。興與諸君子同茲利害,何分去留?此后之關系,不在形式,而在精神,不在私情,而在公義。如興有不忠于國、遺害于民者,愿諸君子以正義責之,興俯首受罪以謝天下。諸君子之行動,興茍見以為不合者,亦當勉效忠告。掬此熱忱,庶幾宏濟艱難,共躋福利。謹效古人贈言之義,不勝臨歧感別之情! 敢布區區,伏維諒察,民國幸甚。黃興謹布。
與程德全發布告示
照得江蘇省此次宣布獨立,保衛商民,維持公安,乃第一要事。凡地方財產,應即一律保護。本總司令受任討袁,誓師就道,悉本此旨,斷不忍令人民稍受掠擾。核計蘇省軍隊,足敷討賊之用,一時無庸招致新軍。如有可用之才,本總司令自當量為器使。誠懇有不肖之徒,借故招搖,召集市井無賴,為害地方,復私自勸損,以為肥己地步,或假托駐兵名義,沒收公用私有財產房屋,以便私圖。為此布告商民人等一體知悉,如有以上任意招搖、借端敲詐情弊,準即扭送本司令部,定即嚴懲不貸。其或出贊大義,自愿輸財,自本司令之所禱祝,此則當親到本司令部報明存案,慎勿受人愚弄,使人中飽,其各知之。特示。
在廣東省駐滬國會議員舉行的茶話會上的演講
國民今尚在知識幼稚時代,固知專制之害民,尚未知共和之福民,固知維持共和之必要,尚知知官僚政治之未除。欲與之以覺悟,實賴言論界負有覺后之責者。約法為吾國共和政體之根本法。此次流血半天下,所爭者只此。袁世凱死,吾國民聲嘶力竭以請于政府,而政府既服從民意,恢復約法,今乃尚有全無心肝、反對約法之恢復者,此言論界所不可不注意者一。自袁世凱捏造民意而后,彼第二等野心家逞其辨口譎詞,猶欲本其開明專制之抱負,申謬說于國中,此言論界所不可不注意者二。
顧吾今日欲有貢獻于兩院諸君者,中國軍隊純統治于私人,以私人之軍隊,而加以國防軍之外鞟,無知識無學問,宜乎為私人所利用。然則將因是而盡廢之乎?則又不然。軍隊之罪惡不在軍隊之自身,而在政府之不能厲行國民軍教育。何則?吾國生產力之薄弱,軍費之不能得大宗供給,此為事實上無可免者。自歐戰開始而后,戰線之軍隊動以百萬、數百萬計,是非僅各國軍隊之發達,乃其生產力充足,故養此巨額軍隊而有余耳。以吾國現在之生產力論,實無此養育巨額軍隊之能力,故今后宜注意于軍事的國民教育,自小學以上,于普通教科中加入軍事教育,則國中多一就學之兒童,即多一曾受軍事教育之國民。一旦有事,征集令朝下,夕可得國民軍在千萬以上。此為軍事上之改革,仆素抱而未發。兩院諸君此去,對于軍事的軍民教育,宜注意及之。
惟欲提倡軍事的國民教育,當先提倡國民教育。今國內之教育狀態如何?仆曩在鄉里,百里以內有小學四十余,取諸公款者為多。不及三年,聞所存不及七、八所,資以辦學之經費,皆消納于籌備帝制及抵抗民軍中。用之政治不改良,必無教育發達之望。而吾所謂軍事的國民教育,尤將等于夢囈矣。孫先生頃言衣食住為政府對于國民施政之主旨,無適應之教育,則衣食住三字仍不易平均。何則?中國之所以窮,窮在貧富不均耳。欲均貧富,當令全國人民無一不有謀生之智能。欲全國之人民有謀生之智能,非普及教育不可。美國現在多有形似教育捐之一法,凡有恒產而具瞻濟教育之能力者,無不奔赴于提倡教育之旗幟之下,是則仆于兩院諸君以外深望國民者。
南京留守示諭
南京留守統轄南方各軍黃,為示諭事: 照得軍人以愛國為唯一宗旨,不容有黨派分歧。我中華設建民國,實賴軍人捐糜頂踵,成此膚功,義聞宣昭,環球動色。惟是民國初建,奸宄猶多,凡我軍人應盡之義務,即在同德一心,共謀邦基鞏固。自不應于軍人名義之外,別樹黨派,以自亂其宗旨。乃查近來寧省軍人中,頗多樹黨之事,或假名發起,或秘密聯合。在明敏者,固不為其所搖;在愚弱者,輒不免受其騙。此種行為,殊非正當,亟應一律嚴禁。凡曾經取有入黨票布及旗幟者,均準其從速呈繳該營長官或自行銷毀,即日解散,不究既往。自諭之后,倘軍人等再有結黨情事,一經查出,本留守為統一軍心,維持治安起見,惟有執法從事,以速紀律,而儆效尤。除通飭各軍官隨時查禁外,為此諭仰該軍人等,一體遵照勿違。切切。
規定駐寧各軍假日示諭
近日謠言紛起,人心不定,兵士外出游行,每因細故,輒起沖突。不但有違軍紀,尤屬妨害治安。今擬定各軍輪流放假日期如下:一、星期日,第三軍;二、星期一,第四軍;三、星期二,第五軍及要塞營;四、星期三,第二師;五、星期四,第三師; 六、星期五,第五旅及第二十旅;七、星期六,第七師及第三十五旅。凡非放假日期,兵士不得無故請假外出。
諭駐寧各師文
頃據報告,初級師范女學堂、忽有軍隊數十人,稱奉緊急命令,徑入該校講堂內休息,翌日六時始去。幸該軍官守衛甚嚴,舉動尚屬文明。惟女校與男校不同,深恐此后效尤滋多,致招物議,等因。據此,查男女之界限宜嚴,瓜李之嫌疑當避,無論何人,不得濫入;況在軍隊,尤與風紀、軍紀有密切之關系。為此,諭令該師長遵照,轉飭所屬軍隊嚴加限制,以后對于各女校不得擅入,以重軍紀,而保名譽。
在湖南十團體聯合歡迎會上的演講
其五、體育專修學校。現在以提倡尚武教育為最要。在極端的社會主義,固當破除戰爭,然今時則異然也。是宜注意尚武,一以對外,一以發育身體。中國從前衣制不好,屈伸由人,致多傴僂之輩,精神頹放。西洋普通衣制均用硬領服者,須直立首項,而胸部開放,精神亦因之振厲。故體育為科學之必要。須設立極大師范、附以槍場,使人民練習。
[鑒賞]
《黃興文集》分別選至《黃興集》和《黃興未刊電稿》二書。《黃興集》是湖南省社會科學院整理的黃興文集,全書39.6萬字,中華書局1981年出版。《黃興未刊電稿》為《黃興集》附篇,收錄了黃興未曾刊登的電稿,全書約8.4萬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黃興集》和《黃興未刊電稿》內容豐富,涉及到政治、軍事、經濟各個方面,是研究黃興思想,特別是黃興軍事思想的重要史料。
黃興(公元1874年-公元1916年),湖南善化縣(今長沙縣)人。原名軫,字廑午,號杞園,又號克強。與孫中山并稱的資產階級革命家,辛亥革命時期武裝起義的主要組織者和指揮者。1893年入城南書院讀書。1896年被錄取為縣學生。1898年以成績優異被保送入武昌兩湖書院,自此接觸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學說,對國家民族危機日益關心。1902年被張之洞選派去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速成師范科學習,和楊篤生等創辦《湖南游學譯編》,組織“湖南編輯社”。次年參加抗俄義勇隊(后改為軍國民教育會)。旋回國進行革命活動。1904年2月15日與陳天華、宋教仁等在長沙成立華興會,被推舉為會長,決定于11月16日(陰歷十月十日、慈禧太后七十歲生日)在長沙起義,未發事泄,逃亡日本。1905年在日本與孫中山等人創立中國同盟會,被推為執行部庶務。1907年至1908年間,參與、指揮欽州、防城起義、鎮南關起義、欽州、廉州、上思起義、云南河口起義和廣州新軍起義。起義雖迭經失敗、但黃興愈挫愈奮。1911年4月發動廣州黃花崗起義,親率選鋒(敢死隊)攻入兩廣總督署。這些起義打擊了清廷,喚起了民眾。黃花崗起義失敗后返香港,憤極思以暗殺手段與清廷拚命。旋支持宋教仁、譚人鳳等在上海成立同盟會中部總會。擬將革命重心轉向長江流域。10月武昌起義爆發,他由香港經上海趕到武昌,被任命為戰時總司令,率民軍在漢陽前線同清軍奮戰20余日,為各省響應爭得了時間。漢陽失陷后赴上海。獨立各省都督府代表會議先后選舉他為大元帥與副元帥代行大元帥職權,均未赴任。1912年1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任陸軍總長兼參謀總長,組織革命軍北上討伐清軍。臨時政府北遷后,任南京留守府留守,主持南方各軍整編。袁世凱竊取臨時大總統后,實行專制獨裁,破壞民主共和,激起革命黨人反對。1913年7月,“二次革命”爆發,任江蘇討袁總司令,失敗后流亡日本。1914年赴美國,積極宣傳討袁,并為云南護國軍籌措軍晌。1916年7月由美抵日本,袁世凱死后回到上海,10月底病逝于上海,次年安葬于長沙岳麓山。
黃興是辛亥革命主要的軍事領袖,為締造中華民國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在領導資產階級革命武裝斗爭功業中,形成了不同于前人的軍事斗爭思想。他雖無專門軍事著述,但《黃興集》和《黃興未刊電稿》中的軍事思想內容仍較為豐富,于今亦有相當參考價值。
一、主張以武裝斗爭推翻封建帝制。他認為拿起槍桿子不是自己成為帝王將相,而是為了拯救民族危亡,推翻帝制,締造共和,圖國家的富強。他主張“從事用兵,以破壞現狀為出路。”“養成尚武精神,實行民族主義。”“為全體國民謀完全之幸福。”“夫惟軍神與國為生死榮悴,獻其身于國家而不私,其斯為大漢魂哉!”
二、重視改造會黨,爭取敵軍。清末民主運動缺乏雄厚社會基礎,資產階級沒有獨立的武裝力量,黃興把建立武裝力量的眼光放在改造會黨和改造敵軍上,華興會成立時,黃興指出:“就湘省而論,軍學界革命思想日見發達,市民亦潛濡默化,且同一排滿之洪會黨人久已蔓延固結”,視其為依靠力量。他另創同仇會,專為聯絡洪會機關,并仿日本將佐尉各級軍制,編組其為革命軍選旅。每次武裝起義,都有人數不等的下層群眾為主體的會黨成員參加。黃興認為光依靠會黨的力量不夠,而要爭取清朝軍隊傾向于革命。他親自出馬運動新軍,并派宋教仁、胡瑛設支部于武昌,運動武漢三鎮新軍,武昌起義前湖北新軍三分之一的人加入了革命組織。黃興在日本代理同盟會總理時,聯絡了眾多的中國陸軍留學生,選擇其中堅貞可靠者建立“丈夫團”,這些人后來充任新軍都督、軍、師、旅、團長,在南北各省舉兵響應武昌起義。
三、提出建立“根據地”,“雄據一省和數省紛起之法”,“以武昌為中心,湘粵為后勁,寧、皖、陜、蜀亦同時響應以牽制之”的戰略方針。1903年,在華興會成立大會上,他發表了宏謀大略: 中國革命情況不同于過去英法革命,不能從首都開始,而“只宜采取雄據一省與各省紛起之法。”當時認為“不難取湘省為根據地”,湘省首義,他省起而應之。這一思想,又有新發展。1910年在策動廣州新軍起義失敗后,他總結經驗教訓,提出“圖廣東之事,不必于邊遠,而可于省會”“必由省城下手,且必能由軍隊下手”。明確要將武裝斗爭從邊遠省份推向腹地的戰略規劃,為在黃花崗起義失敗后,宋教仁、譚人鳳等把起義重心向長江流域內地省份轉移的行動,奠定了基礎。武昌起義前夕,他在給馮自由的信中,分析了當時的全國革命形勢,又提出了“以武昌為中心,湘粵為后勁,寧、皖、陜、蜀亦同時響應以牽制之”的戰略方針。“能爭漢上為先著,此復神州第一功。”武昌首義成功地映證了這一宏謀浩略。
四、嚴肅軍紀軍法。黃興多次指揮武裝起義失敗,其中部下不服從統一指揮是一重要教訓。他一方面隨時糾正違紀現象,一方面制定有關軍紀法規。針對當時軍隊長官不用命,士兵不聽等現象,特別強調戰時紀律。他在武昌受任民軍戰時總司令時指明:軍人打仗,第一要服從命令,第二要同心協力。自今而后,對于作戰,倘有不服從命令及臨陣怯敵者,即以軍法從事。他亦重視軍隊的群眾紀律。反攻漢口時,得之先渡橋的部隊把橋頭一間草屋點火燃燒,作為照明之用,立即找到房主,給予賠償。黃興任南京留守時,即將裁撤的軍隊兵士外出每因細故輒起沖突。對此,他嚴格規定:不得無故請假外出,同時擬定各軍輪流放假日期。嚴格要求屬部重軍紀、保名譽。黃興強調軍隊內部統一,不許在軍內別樹黨派。
五、要求軍官身先士卒,愛護士兵。黃興幾度置個人性命于不顧,親領敢死隊沖鋒殺敵。而對部下士兵則十分愛護。一到武昌指揮作戰,使即時組建野戰醫院,親自委任院長。就任南京臨時政府陸軍部總長后,特別注意在編制中保證編定各項軍醫員數及衛生隊組織,并擬辦軍醫學校和軍醫講習所。針對濫竽充數現象,通令各省都督從嚴甄錄和委派軍醫。他十分關心傷兵和烈士撫恤,甚至親自辦理。
六、主張軍事的國民教育。黃興認為,中國以往私人統治軍隊,雖冠以國防軍外稱,卻無知識無學問,易于被愚弄利用。建立強大國防軍須厲行國民軍教育,增強軍人素質。“吾國生產力之薄弱,軍費之不能得大宗供給,此為事實上無可免者。自歐戰開始而后,戰線之軍隊動以百萬、數百萬計”。以吾國現在之生產力論,實無此養育巨額軍隊之能力,故今后宜注意于軍事的國民教育。自小學以上,于普通教科中加入軍事教育,則國中多一就學之兒童,即多一曾受軍事教育之國民。一旦有事,征集令朝下,夕可得國民軍在千萬以上。此為軍事上之改革,仆素抱而未發。”誠然,當時這種思想是難以實現的。
七、重視軍事歷史研究。尤其重視辛亥革命戰史,“此次革命戰爭,亟應編成戰史,以昭來葉。”因而,建立中華民國革命戰史編纂局,指示各省都督將有關戰史文件,直接送付該局。
上一篇:《先秦散文·墨子·魯問(節選)》原文鑒賞
下一篇:《先秦散文·左傳·齊晉鞌之戰(成公二年)》原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