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文鏡》
印度古代美學和文藝理論著作。成書于十四世紀。作者宇主。 《文鏡》以詩體歌訣為主,輔以散文體的說明和議論。
《文鏡》首先論述了詩的特性,即文學的本質。它提出許多前人的觀點逐一進行批判,最后得出“詩是以味為靈魂的句子”的結論。 《文鏡》繼承并發展了《舞論》以來關于“味”的理論,認為“味”是文藝作品的靈魂,韻和情與味是緊密聯系的,都包括在味之中了。所謂“味”,即廣義的美或美感,包括艷情、滑稽、悲憫、暴戾、英勇、恐怖、厭惡、奇異等八種。 《文鏡》認為詩的其他因素,詩德、詩的修飾、 詩的風格等,不過是味的增高之因,是為“味”服務的,在詩中并不起定決作用。接著《文鏡》論述了詩的目的,也是繼承并發展了印度古代詩論的思想,認為詩可以使人獲得法、利、欲、解脫。在印度古代哲學宗教思想中,法、利、欲、解脫是人生四大目的。由此可以看出《文鏡》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的美學思想。《文鏡》也強調寓教于樂的思想,認為文學必須通過“給予嘗味之樂”而使人接受教育。 《文鏡》還提出了共鳴的美學思想,認為讀者在鑒賞中之所以獲得“味”,是由于鑒賞者自己原來具有的同類的感情,所以文學能夠使他產生共鳴。
《文鏡》全面論述了“味”、“情”、“韻”等印度古代美學中的基本范疇;也論述了詩德、詩病、風格、修飾等傳統文藝美學理論的內容,并且論到了戲劇等其他文學體裁。在這些論述中, 《文鏡》都是綜合前人觀點,并提出自己的主張。因此本書是印度古典美學和文藝理論的一個全面總結,從中可以看出印度美學思想和文藝理論的發展和局限。印度古典美學由注重實際創作技巧開始,逐漸發展到探討詩的靈魂,形成以“味”、“情”、“韻”為核心的系統的美學理論體系,使古代印度美學具有獨特性,既不象西方古典美學那樣重視“真”,也不象中國古典美學那樣重視“善”,而是把“美”作為美學和文藝理論的核心。正因為這樣,《文鏡》基本沒有突破傳統美學中形式主義的局限,它的出發點仍然是“詩是詞和義的聯綴”這一形式主義的基本觀點。
《文鏡》在印度影響很大,直到現在還是學習古典文學理論的流行讀本。
上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文賦》
下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文鏡秘府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