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約:高松賦
沈約
郁彼高松,棲根得地,托北園于上邸,依平臺而養翠。若夫蟠株聳干之懿,含星漏月之奇,經千霜而得拱,仰百仞而方枝。朝吐輕煙薄霧,夜宿迷鳥羈雌,露雖滋而不潤,風未動而先知。既梢云于清漢,亦倒景于華池,輕陰蒙密,喬柯布護,葉斷禽蹤,枝通猿路。聽騷騷于既曉,望隱隱于將暮,曖平湖而漾青綠,拂繒綺而籠丹素。于時風急壟首,寒浮塞天,流蓬不息,明月孤懸,檀欒之竹可詠,鄒枚之客存焉。清都之念方遠,姑射之想悠然,擢柔情于蕙圃,涌寶思于珠泉,豈徒為善之小樂,《離繳》之短篇,若此而已乎?
齊永元三年(501),蕭衍兵發襄陽,入建康,廢齊主蕭寶卷為東昏侯,奉南康王蕭寶融為帝,自為大司馬,專朝政。因與沈約舊日同在竟陵王西邸,意好敦密,故薦引沈約為驃騎司馬。中興二年(502),衍為梁公,尋進爵梁王,沈約也隨之擢為吏部尚書兼右仆射,本賦當作于此時。
通篇以高松喻蕭衍。首四句言松“棲根得地”,喻蕭衍入朝后,得地利天時,海內想望風聲。昔漢梁孝王招延四方豪杰,常與鄒陽、枚乘游于平臺(故址在今河南商丘縣東北)。所謂“托北園于上邸,依平臺而養翠”,又隱然有以蕭衍比于漢梁孝王之意。接下承首四句來,極寫松之郁、高、翠。“若夫”四句,總為高松傳神寫照,著力表現其蟠株聳干、含星露月、千霜得拱、百仞方枝的奇美?!俺隆彼木洌善涿雷诉M而展示其美德:因為它蟠株聳干,枝繁葉茂,所以呈朝吐輕煙薄霧奇幻之景,也才能“露雖滋而不潤,風未動而先知”,遮蔽霜露,預知風寒,而“夜宿迷鳥羈雌”,使其不受夜來風霜的襲擾與侵害。隨后,作者不斷變換描述角度,再為高松寫照,或就仰視所見,繪其梢云清漢的雄姿;或就俯視所見,狀其華池英影;“聽騷騷”四句,則改近觀為遠望,著墨于平視所見,描畫晨風勁吹、暮靄籠罩下的高松,遮蔽、撫弄如繒綺的湖面,所生漾青綠、籠丹素之景,尤為美妙撩人。這里,作者的用意不過是借贊美高松而歸美蕭衍,言齊祚已終,當世唯有蕭衍這株蒼勁挺拔的“高松”可成氣候,為天下士人的托庇之所及理想歸宿。史載衍為梁公,納東昏余妃,頗妨政事,范云、王茂苦諫之。賦云“羈雌”,似乎與此有關,微含諷諫之意。
“于時”以下,風急、寒浮,喻時局動蕩,流蓬、明月,喻賢士無所倚托,與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寓意約略相似。鄒陽、枚乘,皆漢梁孝王文學侍從。枚乘嘗作《梁王兔園賦》,賦首云:“修竹檀欒,夾池水旋。”此以鄒、枚之侍從梁孝王作比,謂天下賢士多歸附于蕭衍。“清都”,此指帝王所居之都;“姑射”,出《莊子·逍遙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此當喻蕭衍所納東昏余妃;“《離繳》之短篇”,指三國魏曹植所作《離繳雁賦》。賦中,曹植以離繳雁自喻,抒寫與曹丕爭奪帝位失敗后倍遭壓抑摧殘的悲哀之情,傷雁憐雁,實自傷自憐。賦以此作結,旨在規諫蕭衍以早成帝業為念,不要以女德為累,更無須顧念親族之情,汲汲于善之小樂,以致遺“離繳”之悲。史載沈約嘗勸蕭衍早立帝業,并為其決策篡齊,本賦意也在此。
賦的前半部分體物繪形,后半部分寫懷寄意,既刻畫了自然界的高松,又諷喻了人世間的王公。 由于時處梁移齊鼎之際,作者的上述意思是不可昭示于人的,因而形成本賦文辭閃爍,寓意深隱的特點,使其有別于一般的詠物賦。 自然,從山水文學的角度言,我們盡可把鑒賞的目光凝注于賦中的高松形象上,不必去顧及它的象下之意和弦外之音。
上一篇:沈括《雁蕩山記》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荀子名言·萬物為道一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