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費希特
約翰·哥特利勃·費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1762—1814)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家。在大學時學習神學。大學畢業后,當過家庭教師,先后任過耶拿大學、柏林大學和愛爾蘭根大學教授。 主要著作有: 《知識學基礎》、 《論學者的使命》、 《知識學導言》、 《人的使命》、 《對德意志民族的講演》等。
在哲學上,費希特起初是康德的信徒,但他很快就批判了康德哲學中的唯物主義因素,即“自在之物”,抓住了康德哲學中的“自我”,把它發展成為徹底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費希特主張,哲學就是要說明一切經驗的根據,為一切知識確立基本原則,找出關于一切知識的絕對在先的和無條件的根據或出發點。他認為,這個出發點就是具有能動的、創造性的“自我”。費希特從這個基本命題出發,提出了作為他哲學體系主要內容的三個基本命題。第一個命題是:“自我建立本身”,即“自我”是絕對的,無條件的,它不依賴于任何別的東西,而是自己規定自己, 自己產生自己。第二個命題是:“自我建立非我”,就是說“自我”不僅是自身的原因 而且是創造世界(非我)的本原。第三個命題是: “自我與非我的統一”,即“自我”揚棄了對立面“非我”,回到自身,“自我”與“非我”在“自我”中達到了統一。可見,費希特這種以“自我”為本原、為核心的哲學是典型的唯心主義。但是。這種唯心主義由于強調了“自我”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具有辯證法的思想因素。
在美學上,費希特沒有專門的著作,但其主觀唯心主義的哲學卻對當時的美學,特別是浪漫主義美學發生了深刻的影響。首先,費希特強調“自我”的獨立性,把“自我”看成是世界的創造者,這就給當時的浪漫主義者解放了主觀世界。浪漫主義者,正是要打破外界的枷鎖,強調“自我”的獨立性和創造性,主張文學藝術要以描寫這樣的“自我”為中心。其次,費希特的“自我”是無限的和自由的,浪漫主義的文學也是無限的和自由的,主張可以僅憑作家的想象,任意描寫各種各樣的事物。浪漫主義美學家弗·施萊格爾的“滑稽說”就是費希特主觀唯心主義哲學的藝術表現,認為藝術家的“自我”高于一切,它有絕對的自由。這一點,思辨哲學家黑格爾曾深刻地指出過:“滑稽說的更深的根源是費希特的哲學。”最后,費希特認為,人們只有通過“直覺”才能擺脫自然的必然律束縛,認識現實的本質。費希特的這種“理智直覺論”也給當時的浪漫主義美學以極大影響。
費希特的“自我決定論”,早在年輕時就形成了。他在早年的《論哲學的精神和字義》一文中,就表述了以下的思想:美的世界寓于人的內心,藝術使我們從感性世界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引導我們向善。藝術既不同于科學,也不同于道德,藝術把人當作一個整體來發展,把人的思維觀念創造成了感性客體。他強調藝術的存在證明了世界不是“自在之物”,而是精神的必然產物,所以,藝術是“哲學的感觀”。因此,他把天才提到首位,認為沒有天才,任何創造都是不可想象的。他的所有這些觀點都體現了他的主觀唯心主義的世界觀。
上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費爾巴哈
下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費歇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