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之忍第七十八
挫折之忍第七十八
不受觸者,怒不顧人;不受抑者,忿不顧身。一毫之挫,若撻于市;發上沖冠,豈非壯士。
不以害人則必自害,不如忍耐徐觀勝敗。名譽自屈辱中彰,德量自隱忍中大。黥布負氣,擬為漢將,待以踞洗則幾欲自殺,優以供帳則大喜過望。功名未見其終,當日已窺其量。噫,可不忍歟!
【譯文】
不能忍受別人冒犯自己的人,一旦發起怒來就不會顧及別人;不能忍受別人壓抑自己的人,一旦憤怒起來也不會顧及自身。北宮黝受了一點打擊,就好象在大庭廣眾之下被人鞭打了一樣,一定要進行報復;藺相如得知自己被秦國欺騙后,氣得怒發沖冠。他們這樣是不能成為真正的壯士的。
自己受了挫折就發怒,往往并不能傷害到別人,受害的其實是自己,不如在遇到挫折時先忍耐一下心中的怒氣,慢慢觀察事情的變化發展,以尋求有利時機。名譽可以從屈辱中得到彰顯,德量可以從隱忍中培養光大。西漢人黥布投靠漢王,因見漢王邊洗腳邊召見自己而氣憤至極,幾欲自殺,后又見自己的住處待遇非常優厚而大喜過望。雖然人們還不能見到他建立的功業,但從他這一怒一喜之間,就能看出這個人的氣量如何。唉!在受到冒犯或挫折時,人們怎能不忍耐自己啊!
【評析】
挫折是黎明前的黑暗,抱怨、憤怒都沒有用。面對挫折、打擊,應沉著應付,不能被困難壓倒。當然,在奮斗的過程中,壓力與挫折并存,天使的前身是魔鬼,只有奮起與命運決斗,才能真正把握自己的將來。
典例闡幽 成就大業就要屈伸自如
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正當司馬遷全身心地撰寫史記之時,卻遇上了飛來橫禍,這就是李陵事件。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寵妃李夫人的哥哥、貳師將軍李廣利領兵討伐匈奴,另派李廣的孫子、別將李陵隨從李廣利押運輜重。李廣帶領步卒五千人出居延關,孤軍深入浚稽山,與單于遭遇。匈奴以八萬騎兵圍攻李陵。經過八晝夜的戰斗,李陵部斬殺了一萬多匈奴兵,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隊的后援,結果彈盡糧絕,不幸被俘。
李陵兵敗的消息傳到長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戰死,后聽說他卻投了降,憤怒萬分,滿朝文武官員察言觀色,趨炎附勢,幾天前還紛紛稱贊李陵的英勇,現在卻附和漢武帝,指責李陵的罪過。漢武帝詢問太史令司馬遷的看法,司馬遷一方面安慰武帝,對漢武帝說:“李陵只率領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軍奮戰,殺傷了許多敵人,立下了赫赫功勞。在救兵不至、彈盡糧絕、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仍然奮勇殺敵。就是古代名將也不過如此。李陵自己雖陷于失敗之中,而他殺傷匈奴之多,也足以顯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尋找適當的機會再報答漢室。”
司馬遷的意思似乎是貳師將軍李廣利沒有盡到他的責任。他的直言觸怒了漢武帝,漢武帝認為他是在為李陵辯護,貶低勞師遠征、戰敗而歸的漢武帝李夫人的哥哥李廣利,于是下令將司馬遷打入大牢。
司馬遷被關進監獄以后,案子落到了當時名聲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嚴刑審訊司馬遷,司馬遷忍受了各種肉體和精神上的殘酷折磨。面對酷吏,他始終不屈服,也不認罪。司馬遷在獄中反復不停地問自己“這是我的罪嗎?這是我的罪嗎?我一個做臣子的,就不能發表點意見?”不久,有傳聞說李陵曾帶匈奴兵攻打漢朝。漢武帝信以為真,便草率地處死了李陵的母親、妻子和兒子。司馬遷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
據漢朝的刑法,死刑有兩種減免辦法:一是拿五十萬錢贖罪,二是受“腐刑”。司馬遷官小家貧,當然拿不出這么多錢贖罪。腐刑既殘酷地摧殘人體和精神,也極大地侮辱人格。司馬遷當然不愿意忍受這樣的刑罰,悲痛欲絕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殺。可后來他想到,人總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死的輕重意義是不同的。司馬遷頓時覺得自己渾身充滿了力氣,他毅然選擇了腐刑。面對最殘酷的刑罰,司馬遷痛苦到了極點,但他此時沒有怨恨,也沒有害怕。他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記》寫完,“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正因為還沒有完成《史記》,他才忍辱負重地活了下來。
出獄后,他做了中書令,中書令就是為皇帝掌管文書、起草詔令的官。他之所以接受這個卑微的職務,也仍是為了不離開他所需要的皇家圖書館里的圖書資料,為了繼續完成他的偉大著作。就這樣,他又忍辱發憤地度過了八年。終于完成了《史記》這部歷史巨著。
上一篇:忍學《才技之忍第八十》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忍學《無益之忍第七十》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