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費爾巴哈
路德維希·費爾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1804—1872) 德國古典哲學中最杰出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十九世紀四十年代末,他克服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影響,轉變到唯物主義立場,建立了一整套人本主義的唯物主義哲學體系。費爾巴哈的哲學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思想來源之一。
費爾巴哈沒有系統的、完整的美學著作,他的美學和藝術觀點散見于他的哲學著作中。他的美學觀點基本上是唯物主義的,認為美是在人類主體之外客觀存在著的。他的唯物主義哲學對十九世紀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車爾尼雪夫斯基的美學觀點有重大的影響。
美在心,還是美在物?美學史上唯心主義美學家都肯定前者,唯物主義美學家都主張后者。費爾巴哈在唯物主義哲學觀的基礎上,堅持了美在客觀事物之中的唯物主義美學路線。他說:美“以個體性為前提”,美“存在于……美的個體之中”,美“是個體的屬性,絕不是什么自為的本質,而乃是個體性的表征或規定。”這里的個體,就是指個別事物,美是以個別事物為基礎和源泉的,因而是客觀的,顯然,這是針對唯心主義以概念為前提而言的。美“是個體的屬性”特征,又指出了事物之所以為美的事物,其原因當然只在他自身之中,它是因為它自身才美的,顯然,這與唯心主義從心靈或上帝那里尋找美的根源的觀點是直接對立的。對此,費爾巴哈批判了神學美學的錯誤和荒唐,揭露了它的秘密:是把“我們所感到的美的東西,臆測、表象、思想成為屬神的本質……”,“彼世……是美化了的今世”,而這種美化是以今世的美為基礎的,既然上帝的美、彼世的美以今世的美為基礎,它不過是今世的幻想的歪曲的反映,那么,現實世界的美的存在就是勿庸置疑的了。
費爾巴哈就此還沒有止步,他認為美“在個體性之中”,這種個體性中的美并不是自在自為的,而是可以被人感知的,人有審美的感覺,審美的理智,才能感覺到外面的美, “如果我的靈魂的審美力是壞的,我怎么感覺到一幅美的圖畫是美的呢?我自己雖然不是畫家,沒有親手產生出美的力量,我卻有審美的感覺”。這里,費爾巴哈堅持了唯物主義感覺的原則,主張美是可知的,不是神秘的和不可言說的。
費爾巴哈還從他的人本學說出發,結合人的本質來談美的本質,這里,他從唯物主義轉向了唯心主義。費爾巴哈的哲學以人為出發點,但是他所說的人,只是“感性的對象”,而不是“感性的活動”的人,因而是脫離了社會關系、物質生活條件的抽象的人。他的這種人本主義或者說歷史唯心主義觀點,必然在他對于美的理解和闡述上打下深深的烙印。以人的美為例,他認為,人有“精神方面的善美”和“形體方面的善美”,而且形體美還是人對自身的美的認識的基礎,他說: “人在照鏡子時,滿意于自己的形態,這種滿意,是他形態的完滿之必然的、不由自主的后果”。可見,他對人的美的分析始終局限在自然性方面,沒有看到人的美的社會歷史發展方面。因為,既使是純粹的形體美,也是歷史的產物,只有結合人的歷史發展,才能真正全面地闡述它。這是他美學思想的局限性。
費爾巴哈在對待藝術和藝術家問題上也有自己的獨立見解,總的看法是認為,藝術家以美感為前提;藝術與最平常的生活需要有密切聯系;藝術的至高對象是人;藝術作品可以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等等,在某種程度上,揭示了藝術發展和創造的某些規律,因而是可取的。
費爾巴哈不愧是一位唯物主義的美學家,象他的哲學一樣,他的美學伸張了唯物主義的權威,批判了思辯和神學唯心主義,在美學歷史上樹立了一面旗幟。但是他的哲學上的唯心史觀,也給他的美論帶來了一些消極影響,因而他的美學觀是瑕瑜互見的。
上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菲爾丁
下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費希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