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韓非
韓國人,戰國末期的思想家、 政治家,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俄n非子》一書反映了他的思想。韓非關于審美和藝術的觀點,大都是在他論述自己的政治主張、哲學見解時透露出來的,如果把這些散處的言論聯綴起來,其邏輯傾向是十分明顯的。他的美學觀點受到老莊自然無為思想的影響,但卻沒有老莊思想深廣宏博。他從反傳統的法治目標出發,極力提倡“務本”,講求“功用”,反對禮樂文飾,認為“文害用”、“文害法”、“文害德”,從而否定了傳統文學藝術的審美價值。他說: “和氏之璧,不飾以五采;隋侯之珠,不飾以銀黃,其質至善,物不足以飾之。夫物待飾而后行者,其質不美也。”在這里,韓非理論的表層意思是質美不飾,質衰待飾。這個意思的后面有深刻的社會歷史背景。他是認為傳統的禮樂在粉飾著過時的制度,華美的言辭在粉飾著腐敗的思想。他的批判的傾向是十分清楚的。從韓非的這個立論中可以看出他是不贊成文飾的,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是“好質而惡飾”的。但他也不得不承認飾有其用,就是可以增質之文,使衰質強化而后可行。只是他在政治上不喜歡文之所飾的特殊的質,所以他也否定質外之飾,以致全盤否定了飾的作用。這是狹隘的政治功利觀導致了認識上的片面性。出于這種功利主義標準,他認為事物不具備實用價值便毫無意義,把這個思想用到審美對象身上,勢必得出反規律的結論。他舉過一個事例,是堂谿公與昭侯討論玉卮與瓦器哪個更有用,主題在于說明,玉卮雖然精美,具有審美價值,但它如果不能盛酒、盛水,那它就連至賤的瓦器也不如,因此也就談不到真正的價值。出于這個標準,他主張“息文學而明度”,原因即在于“文學”無好用而“法度”有正用,這樣,以前的文藝全部被否定了,有利于審美的文飾也被全盤否定了。他筆下為人熟知的《秦伯嫁女》和《買櫝還珠》的故事,正是為了說明這個道理。晉秦伯嫁其女于晉公子,因為美飾了隨行之妾,到晉后,晉人反愛其妾而賤公女。楚人賣其珠于鄭人,因為對盛珠的盒子裝潢得精美,鄭人反買其櫝而還其珠。韓非以此說明美飾對實用是有害的,但客觀上卻恰恰反證了美飾的必要。因為對公女、珠子進行美飾,反而相形見絀了,這就意味美飾的對象必有正面結果,
韓非在政治上主張革新,頗有作為,然而他對美和藝術的看法卻十分保守,提出了許多違背藝術規律的觀點。一方面,在客觀上當時文藝的現狀,其主導思想多系傳統意識,對創立新興地主階級的政治法律無所裨益;更重要的是他主觀上的形而上學觀點, 從分體否定,得出了全盤否定審美與藝術的結論。即使有時他對藝術和美飾采取肯定的態度,也常常不是從藝術的感化作用和文飾的審美價值方面來說的,而也是從實用價值考慮的。比如他認為射稽的歌比癸的歌美,原因是前者能提高勞動者的效率,這種用狹隘的功利主義的觀點去衡量藝術美丑的標準是極其不當的。從根本上看,韓非的美學思想,對后世并沒有發生太大的影響,后來即使仍有人否定藝術的審美價值,其出發點與韓非也是不同的。韓非所代表的階級,在奪得政權而逐漸成為有文化的階層之后,對他的關于審美與藝術的主張也難以全盤接受。
上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韓愈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顧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