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蔣光赤
原名蔣俠僧,筆名光赤、光慈,安徽六安人,現代詩人,小說家。 “五四”時期曾積極參加學生運動,1921年留學蘇聯,1924年回國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與阿英(錢杏邨)等人組織“太陽社”,編輯《太陽月刊》, 《時代文藝》, 《新流》,《拓荒者》等文學刊物。主要作品有詩集《新夢》、 《哀中國》,小說《田野的風》、《少年飄泊者》、《短褲黨》等。
在積極進行創作的同時,他參加了當時對革命文學的理論探討,其美學觀點散見在一些論文之中。由于當時的歷史條件,他著重探討了文學與社會、作家與社會、作品與時代的關系。
在文學和社會生活的關系上,他說: “文學并不是機械的照相,文學家自有其特殊的社會背景。”
在作家與社會的關系上,他認為: “一個作家一定脫離不了社會關系,在這種社會關系中,他一定有他的經濟的、階級的、政治的地位——在無形之中,他受這種地位關系之支配,而養成了一種階級的心理。……他有意識地或無意識地,總是某一社會團體的代表?!边@與毛澤東關于“在階級社會中,人們在一定的階級地位中生活,各種思想無不打上階級的烙印”的說法,是完全一致的。
他還認為,要當一個革命作家“徒在理性方面承認革命,還不算完事,一定要對于革命有真切的實感,然后才能寫出革命的東西。”又說: “倘若我們要斷定某個作家及其作品是不是革命的,那我們首先要問他站在什么地位說話,為著誰個說話。”
他還認為革命作家不但要表現時代,暴露舊勢力的罪惡, “并且能夠在茫亂的斗爭的生活中尋出創造新生活的元素?!痹谒磥恚锩膶W“是以被壓迫群眾做出發點的文學?!彼熬哂蟹纯挂磺信f勢力的精神!”“是反個人主義的文學”,“是要認識現代的生活,而指示出一條改造社會的新路徑。”
總之,他在革命文學的理論探討上作出了可貴的貢獻,由于當時歷史條件,其觀點不夠系統完整,還有忽視文藝自身特征的傾向。
上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葛洪
下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流派·行為主義心理學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