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馬佐尼
吉亞哥摩·馬佐尼(Giagomo Mazzoni,1548—1598)意大利哲學家、語言學家和批評家。曾在比薩和羅馬擔任大學教授,并從事意大利語的研究工作。當時文壇上對但丁的《神曲》不用官方的拉丁語而用塔斯康尼地方語而議論紛紛,馬佐尼應一位貴族的請求,于1572年和1587年先后發表論著,總名為《神曲的辯護》,除了贊揚《神曲》綜合了詩與政治之外,還從詩的創作和欣賞角度,談到了詩的功能,詩的本源以及創作上的思維特點等文藝美學上的問題。
他認為詩是摹仿的藝術,這顯然繼承了古希臘學者們的意見。但他對詩的創作目的以及詩的藝術功能的認識更為全面了。他認為作為消遣,詩的目的在于娛樂;作為受社會功能制約的消遣,詩的目的在于教益;作為理性的功能,詩的目的在于產生驚奇感。在詩的創作上,他提出了詩依靠想象和虛構的結合,想象是達到逼真和駕馭情節的心理能力,只有憑這種能力,才能進行虛構,把許多虛構的東西組織在一起。馬佐尼關于摹仿說和想象說的論述,對人們認識文藝創作中的形象思維的特點是很有幫助的。
在欣賞理論方面,馬佐尼提出了“驚奇感”和類似雅與俗的問題,雖然某些觀點有些偏頗,但無疑是極有價值的。他繼承了亞里士多德關于悲劇驚奇感的觀點,并且又有了新的發展。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強調驚奇給人以快感,驚奇是悲劇所需要的,悲劇中的驚奇即指意外發生的事,在史詩中的驚奇指不近情理的事。對此,馬佐尼則補充說,驚奇感的產生是在聽眾相信他們原來不相信會發生的事情的時候,為了造成欣賞者的驚奇感,詩要再現一個形象。
在關于詩的效果問題上,他一方面主張,好的詩應該是普通人和有學問的人都滿意的詩,但在作具體解釋時卻認為普通民眾滿意只在語言修辭上,有學問人滿意在于其哲學思想上,這顯然是把內容與形式割裂開了。究竟什么樣的詩才是好詩,馬佐尼是偏愛“雅”的,他認為好詩只配少數知音者去鑒賞,至于缺少文化教養的人懂不懂無關緊要。他曾引用西塞羅的一段話,說有一位詩人一次在群眾集會上朗誦一部詩,在場的人都走了,只剩下柏拉圖,但他還朗誦下去了,因為一個柏拉圖抵得上所有其他人。不能以喜歡的人的多少來評價一首詩這是有道理的,但忽視詩的大眾化也依然是個問題。即使與同時代的人比較,馬佐尼也顯然保守了。
上一篇:文藝審美分類創造·隸書
下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