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
列星隨旋,日月遞炤,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天論》)
【鑒賞】 在浩瀚的天空中,眾星相隨旋轉,太陽和月亮輪流將光輝灑向大地,春夏秋冬四季交替著出現。陰陽是古代哲學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在荀子的時代,陰陽可以指天地、寒暑、晦明、動靜等具有對立屬性的事物。陰陽的變化產生了豐富的自然現象,比如寒暑變化就有了春夏秋冬,晦明變化產生了白天黑夜,冷熱空氣交鋒形成雨,高低氣壓碰撞產生風。有了風雨的廣施博灑,萬物才得以生存發展。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那么“和”是一種怎樣的狀態呢?西周末年的思想家史伯曾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觀點,這里的“和”是指不同的事物互相融合而產生了新的事物,只有單一的事物是無法形成新事物的。荀子的“和”與此相類,比如太陽、地球、月亮按照一定的規律運轉而產生了晝夜、四季等自然現象,如果沒有日月,地球上就沒有晝夜之分,一年中也沒有四季的變化,還會有那么豐富的物種嗎? 當然不會,整個地球將會是一片寂靜荒涼。同樣道理,如果世界上只有單一性別,萬物就無法延續生命。
荀子的“和”還有和諧有序的意思,自然界中的萬物都遵循著各自的規律,各司其職,節然有序,世界才能和諧平衡。大海通過水循環給陸地上生物提供淡水,還可以平衡陸地上的溫度;森林作為各種生物的棲息地,是一個天然的生物寶藏,并能防止水土流失,維持生態平衡。但今天,由于人類過度開發自然資源,大海受到嚴重污染,森林被過度砍伐,一切已超出了大自然的承載能力,導致全球氣候的惡化和反常,雪災、旱澇等自然災害交替出現,大自然不再按照原本的規律運行,人類飽受破壞生態環境所帶來的惡果,這是生態環境的失和。我們再來回味荀子的“萬物各得其和以生”這句話,就能明白尊重自然規律,順時而動,始終對天地自然保持一顆敬畏之心是多么重要了。
“萬物各得其養以成”,也就是現在所謂的食物鏈,俗話說“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泥巴”。人類和植食性動物是以綠色植物或其子實為食,而綠色植物需要陽光幫助它進行光合作用,還要有適中的溫度,雨水的滋潤,泥土中的營養,為其傳授花粉的蜜蜂,才能開花結果,綠色植物、蜜蜂和人類就構成一條食物鏈。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食物鏈就會遭到破壞,就是不得其養了。
今天我們所說的“和諧”已經不僅僅指自然界,而是涵括了各個方面: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只有“和而不同”,既不重復別人、人云亦云,也不強求他人與自己一致,只有包容差異,人類才有可能和自然和他人和諧相處,才能永續發展。
上一篇:荀子名言·萬物為道一偏
下一篇:荀子名言·不知天高地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