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理性沖動
又稱“形式沖動”,是德國美學家席勒在《美育書簡》中提出來的一個美學概念。
理性沖動是和感性沖動相對立的沖動。用席勒自己的話來解釋,“它產生于人的絕對存在或理性本質,致力于使人處于自由,使人的表現的多樣性處于和諧中,在狀態的變化中保持其人格的不變。”在席勒看來,人不僅是一種肉體的有限的存在,而且是一種精神的絕對存在,因此人不僅具有感性本質,而且具有理性本質。感性沖動產生于人的感性本質,它要“把我們自身之內必然的東西轉化為現實”,在時間相繼中把內在的自我化為外在的變化的狀態。而理性沖動產生于人的理性本質,它要“使我們自身之外的現實的東西服從必然性的規律”,并“使永恒的必然的事物成為現實的”。
所謂人的理性本質,一方面是指人先驗的具有整理各種現象使之成為知識的范疇。運用這些范疇去整理各種現象,就可以使多樣的現象見出因果關系等規律。另一方面是指人先驗的存在著各種意志的法則。這些法則是自由的,它不受作為肉體存在(自然存在)的人的欲望的影響,它只依據人的心靈深處所發出的絕對命令,人依據絕對命令進行的行動,就顯示了真理和正義。席勒根據康德“人為自然立法”的思想,認為作為自然的人和現象,他們本身的行為和發生并不存在什么規律性和必然性。是作為理性的人為自然的人和現象提供規律和必然性。所以他說: “如果第一種沖動(感性沖動)只提供事件,那么第二種沖動(理性沖動)就提供法則——當它涉及到認識時,就是這種判斷的法則;當它涉及到行動時,就是各種意志的法則。”理性沖動就是以先驗的判斷法則去整理各種現象,使世界顯示出規律性,達到對真理的認識;就是以先驗的意志法則去規范人的行為,使人的行為擺脫欲望而依據絕對命令,使行為顯示出正義。
由于席勒認為人的理性本質是先驗的、固有的,而不是后驗的、形成的,所以上述的判斷法則和意志法則是永恒不變的,不受時間限制的,它既是單個人的,又是全人類的,具有無限的普遍有效性。因此,理性沖動體現了人性中的不變的因素的要求,它追求的是永久性。它要使個別的判斷和追求成為適用于一切事實的法則,把生命的一瞬間作為永恒來對待。
席勒的“感性沖動”、 “理性沖動”的理論,已隱約見出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所闡明的“人的對象化”和“對象的人化”的辯證關系。但在康德思想的影響下,他把感性和理性、內容和形式形而上學地分割開來、對立起來,因此得出在現實的人那里感性沖動和理性沖動不能統一的錯誤結論。
上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理德
下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理查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