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一章 大道惟恍惟惚》翻譯與解讀
孔德之容01,唯道是從02。道之為物,惟恍惟惚03。惚兮恍兮,其中有象04。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05。其精甚真,其中有信06。自古及今07,其名不去,以閱眾甫01。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02?以此03。
今 譯
大德之人的行為,皆遵循大道的規律。大道有物質的屬性,恍惚虛無。惚恍玄虛之中,其中有象。恍恍惚惚之中,其中有物。渺茫之中,有精微之物。精微之物是真實存在的,是能驗證的。自古至今,大道之名未曾消失,因而才能認識萬物的本始。我是怎樣知道萬物產生本始的呢?就是根據大道變化的規律。
評 議
本章與十四章為姊妹篇,是描述大道玄虛而若有若無的景象。老子所說的宇宙本體之道,比較玄虛,十分令人費解。仔細分析,還是能夠看到本章所要闡明的幾個問題。
本章開頭兩句曰:“孔德之容,唯道是從。”似乎與整章描述大道恍恍惚惚的形象,結合得不緊密,處于游離的狀態。為何會讓人產生這樣的感覺呢?老子和孔子一樣,不管在什么場合,都要宣傳自己的學說。尤其是老子,他在宣講別的問題時,經常也要講一兩句有關大道的套話。或在講大道形象時,也會講一兩句他的別的主張。我們知道,老子是竭力勸導世人要“向善立德”,并勸導治國人君要為民立“玄德”、“重積德”。所以本章開頭兩句,他就刻意宣揚大德之人的行為。這也正是本章開頭有“孔德之容,唯道是從”兩句的由來。我們明白這個問題,也就不會懷疑開頭兩句,是由于錯簡所造成的了。其他章中有類似的情況,也應當如是觀之。
注釋
01 孔:河上公曰:“孔,大也。”林希逸曰:“孔,盛也。”王弼曰:“孔,空也。”非是。孔德,指大德之人。高亨說:容借為“搈”,動也。(《老子注譯》)《廣雅· 釋詁》曰:“搈,動也。”
02 從:自也。以上兩句:謂大德之人的儀態,皆出自大道。按暗寓人的作為,必須遵循大道的變化規律,否則就會失敗。
03 物:道中含有物質性的元氣。恍惚:吳澄曰:“而似無似有,不可得而見,故曰‘恍惚’。”兩句:謂道作為元氣之物,似有似無。
04 象:形象。吳澄曰:“物者,物生以后之形。象者,物生以前之氣。德雖恍惚惚恍不可見,然形之可見者成物,氣之可見者成象,皆德中之所有。” 其:指道。按:德,指道的內涵所在。
05 窈:傅奕本作“幽”。高亨說:“窈、幽,古字通用。幽冥,不可見的形容詞,猶渺渺茫茫。”(《老子注譯》)吳澄曰:“窈冥,則昏昏昧昧,全不見矣,此道無也。” 精:極小之物。《莊子· 秋水》篇曰:“夫精,小之微也。”吳澄曰:“‘其’字指道而言,精謂德也。有物有象者,德之容皆其粗也。”兩句:謂道雖玄虛渺茫,但它是極其微小之物。
06 真:真實。信:信驗。兩句:謂道雖為似有似無之微小之物,但它是真實存在的,它的變化是能驗證的。
07 自古及今:河上公本、王弼本作“自古及今”。河上公曰:“自,從也。從古至今,道常在不去。”
高亨說:“王弼本作‘自古及今’,誤。傅奕本、帛書甲乙本均作‘自今及古’,今據改。這是說:道的名,是用今天的名,稱古時的道。是自今及古,不是自古及今。且古、去、甫押韻。”(《老子注譯》)陳鼓應先生《老子注譯及評介》從其說。按河上公本、王弼本作“自古及今”,此乃為老子本義。帛書甲乙本作“自今及古”為傳抄之誤。此章與十四章為老子論“道”的姊妹篇,可以相互印證。十四章曰:“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此幾句,即含有“自古及今”之意。各本作“自今及古”,皆誤。老子之文,本不全押韻,為押韻改之,誤甚。
01 以閱眾甫:陳鼓應先生說:“以觀察萬物的起始。”(同上)閱,林希逸曰:“閱,歷閱也。”王弼曰:“眾甫,物之始也。”甫,始也。按林希逸曰:“眾甫,眾美也。”非是。以上三句:意謂從古至今,道的名字就未嘗消失,道產生了天地萬物。
02 然:帛書甲乙本、傅奕本皆作“然”,是。王弼本作“狀”,誤。
03 以:用。此:指道。河上公曰:“此,今也。”非是。以上兩句:意謂我怎樣知道道產生天地萬物的呢?就根據道變化的規律:
其一,老子認為,宇宙本體之道在產生天地萬物之前就以恍恍惚惚的元氣形態存在。
其二,雖然道為恍恍惚惚的元氣,它卻“有象”、“有物”、“有精”、“有信”,是客觀存在的物質實體。
其三,宇宙本體之道,自古至今,并未嘗消失過,是產生天地萬物的始祖。
其四,道產生天地萬物,是個不斷變化的過程;從大道的變化規律,就能明白這個道理。
其五,世上的大德之人,也只能順從大道的變化而施展作為,不能違背大道變化的自然規律而妄為。
老子所謂“玄之又玄”的大道,就給人們留下這樣神秘的印象。
上一篇:《老子道德經·第十八章·大道廢》翻譯與解讀
下一篇:《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翻譯與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