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理德
路易斯·阿諾·理德(Louis Arnaud Reid)當代英國美學家、哲學家、教授。其主要著作有:《美學研究》(1931)、《獲取知識和經驗的方式》(1960)、《藝術的意義(米爾黑德哲學叢書)》(1969)。理德認為,美就是富于表現力,真正的審美形式乃是富有表現力的形式。他所強調的審美表現并非包括“表現”一詞所具有的種種含義,而是具備著三個特征的特定含義:一、審美經驗具有的一般條件,主體給予知覺客體的意義以及這些意義與知覺客體的關系。二、知覺客體的特征在對心靈的適應性中暗示出意義,當這種意義構成了一種整體上的和諧體系時,這種和諧的體系就被稱之為美。三、知覺客體借助想象對主體傳達意義。審美對象與非審美對象的差異在于其是否依賴想象活動的存在。當一定的知覺客體對想象而言完美地表現了意義時,其表現就是完美的,因而想象在審美經驗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
理德認為審美經驗的存在需要三個條件:一是稱之為物質材料的一定物體;二是具有意義或價值意義的內容;三是想象力和產生想象力的主體存在。這三者都被審美表現貫穿起來。審美表現是理德美學思想的核心范疇。理德認為并不是一切審美活動都是藝術。 “審美活動”一詞包含著靜觀想象的純心理活動,這種情況一般是不稱之為藝術的。只有以很復雜的構思來創造復雜而統一的審美對象的活動及其作品才能界定為真正的藝術。因此審美包括了藝術,藝術只是一般審美活動的形式之一,即生產性的審美活動。理德認為,藝術作品與一般審美對象的區別在于,藝術作品包含著審美對象發展到它具有一種自在自足的統一性境地,而沒有“雜亂無章的邊緣”。這種審美客體的統一性最終正好就是表現力的完美體現。其在審美表現方面的意義在于:它既有助于其它旨趣在機體身心兩方面的滿足,又可以在靜觀它時使審美主體內心渴望完美的根本意愿獲得滿足,因之這種審美客體的統一性本身就是一種審美統一性,在這種統一性中美的特質得以產生。
理德認為摹仿快感本身與審美經驗毫無關系。只有摹仿對象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富于表現力的對象,并為了某種令人滿意的效果而進行了選擇,刪除和補充,進而達到審美客體統一性的創造活動,才能是藝術審美活動。理德否認美與丑的絕對界限,認為美與丑的區別是相對的。美就是完美的體現,丑是表現的失敗,是美的一種否定,而不是另外的一種獨立的東西,因為丑是被規定在它對美的關系之中,它包含了某些審美表現的等級。
上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理、事、情
下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理性沖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