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至“五四”運動前夕,隨著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興起和發展,進步的文學潮流也得到進一步發展。章炳麟、秋瑾、鄒容、陳天華、柳亞子等都是這一時期著名的革命家和詩文作家。
章炳麟(1869-1936),近代民主革命家、學者。字枚叔。后改名絳,號太炎,浙江余杭人。先后從俞樾、孫詒讓受學研究經史。中日甲午戰后,開始接觸新書,并參與變法維新運動。1900年剪斷辮發,立志革命,與康有為、梁啟超的改良主義決裂。1903年發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并替鄒容《革命軍》作序,被捕入獄。1904年與蔡元培等人取得聯系,成立光復會。1906年出獄后,孫中山將其迎至日本,主編《民報》,與資產階級改良派進行論戰。辛亥革命后曾任孫中山總統府樞密顧問。宋教仁被刺后,積極參加討袁運動,曾以袁世凱親授二級大勛章作扇墜“臨總統府之門,大詬袁世凱的包藏禍心”。曾“七被追捕,三入牢獄,而革命之志,終不屈撓”。1924年脫離孫中山改組的國民黨,在蘇州講學為業,設章氏國學講習所。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后,他因憤日本侵略中國,又以衰老之年投入抗日戰爭,直至1936年在蘇州病死。章炳麟前期是一個積極宣傳民族民主革命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后期是一位保守革命氣節的著名學者。他對文學、史學、語言學等都有一定的貢獻。著有《章氏叢書》、《章氏叢書續編》和《章氏叢書三編》。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章炳麟不僅親身積極參加革命斗爭,并且積極提倡革命詩文。他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以犀利的言辭、激昂的情緒和雄辯的說服力,駁斥了康有為鼓吹保皇、反對革命的論調。他為鄒容所作《革命軍》一書寫序,借以宣傳革命思想,書序配合,極大地鼓舞了當時廣大民眾的革命斗志。他的論文往往表現出他的革命思想和廣博知識,激切有力,“所向披靡,令人神往”。但他的散文取法魏晉,多古奧難懂,一定程度限制了他的散文更好地發揮宣傳鼓動革命思想的作用。他以散文成就為高,寺作不多,且“獨為五言”,一些古體又取法漢魏樂府,也令人難以讀懂。早期所作《獄中贈鄒容》表現了他為革命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和對戰友鄒容的深切友愛之情。
陳天華(1875-1905),近代民主革命家。字星臺,號思皇,湖南新化人,出身貧苦家庭。1903年留學日本,與鄒容等組織“拒俄義勇隊”,并與黃興等人從事反清革命活動。次年歸國組織華興會,準備在長沙起義,事未成而流亡日本。1905年參與發起同盟會,任《民報》編輯。十二月,在東京參加抗議日本政府《取締清韓留日學生規則》的斗爭,憤而投海自殺,留下絕命書以激勵同志的革命斗爭的熱情和決心。著有小說《獅子吼》,唱本《猛回頭》和白話散文《警世鐘》。遺著編為《陳天華集》。陳天華的作品往往洋溢著革命激情,能以高度的熱情激發人民的愛國思想,表現了他卓越的宣傳才能和藝術才能。他的作品思想激進而形式靈活通俗,傳誦一時,對當時革命運動起了很大的鼓動作用。清統治者對他的作品極為恐懼,列為“逆書”,閱讀者甚至被捕殺。
秋瑾(1878-1907),近代著名女民主革命家。字璿卿,一字競雄,又稱鑒湖女俠,浙江會稽人,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年十八,嫁湘人王廷鈞”,后隨夫到北京,受到新思想新文化和革命形勢的影響,思想迅速覺醒。1904年,她沖破封建羅網,東渡日本留學,并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的革命活動,次年由光復會員參加同盟會。1906年為反對日本取締留學生而歸國,創辦《中國女報》提倡女權,宣傳革命,并奔走滬杭各地組織起義。1907年,她回紹興主持大通學堂,并聯絡金華、蘭溪等地會黨,組織光復軍,準備與徐錫麟配合舉行起義,不幸事敗被捕,7月15日在紹興軒亭口英勇就義。她不僅是一位卓越的女革命家,而且是一名著名的女詩人。她早期的詩歌多為吟詠春柳秋菊和離情別緒的作品,表現了在封建家庭中一個青年女子的孤獨感和對于理想的熱切追求的精神。接觸新思想和新文化,思想覺醒后,她的詩歌改變了作風。參加革命后,她以詩歌宣傳革命思想,抒發自己的壯志豪情,表現了強烈的革命精神和愛國思想。她的《寶刀歌》有“主人贈我金錯刀,我今得此心雄豪”之句,全詩表現了氣貫長虹的英雄氣概和為國獻身的革命精神。《黃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見日俄戰爭地圖》表現了她的愛國主義的激情和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深切憂慮。這些憂國憂時之作,往往慷慨悲歌,真切感人。她的詞,前期多為節序花鳥之作,后期則多為爽健豪邁之作。她的《敬告中國二萬萬女同胞》、《敬告姊妹們》等白話文,宣傳反對封建壓迫的思想,大聲呼喊婦女的獨立解放,體現了勇于革新的精神,也代表了近代進步散文的發展方向。
鄒容(1885-1905),近代著名青年革命家。字蔚丹,四川巴縣人,出身于富商之家。他生命短促,但其革命的精神卻在中國近代史上閃耀著強烈的光芒。他在1903年所作《革命軍》一書,從正面系統地闡述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理論,熱情地宣傳和鼓動革命,號召人民起來戰斗。宣稱革命是“至尊極高,獨一無二,偉大絕倫之一目的”,是“天演之公例”、“世界之公理”。提出革命的任務便是“掃除數千年種種之專制政體”,強調中國要富強獨立,就“不可不革命”。《革命軍》一書有如重型炸彈在沉滯黑暗的舊中國炸開,在當時的中國社會引起巨大反響。書中表現的愛國激情,深刻而明確的革命思想激勵許多熱血青年參加到革命的行列中。魯迅曾回憶《革命軍》發表后造成的巨大社會影響:“倘說影響,則別的千言萬語,大概都抵不過淺近直截的革命軍馬前卒鄒容所做的《革命軍》。”
上一篇: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的小說創作
下一篇:資政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