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龐德
艾茲拉·龐德(EzraPound,1885—1973) 美國詩人、評論家。1885年10月30日生于美國愛達荷州的海利。曾在國內大學任教。后離美赴歐,長期居住在倫敦、巴黎。1910年前后,吸收了日本俳句和短歌的特點,并集合了一批作家詩人,創立了詩歌“意象主義”風格,成為“意象派”詩歌的中心人物,影響較大。1924年去意大利。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荒謬地認為可用法西斯主義肅清西方文化中的陳腐成份,積極為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權宣傳,攻擊美國作戰政策,被美國政府控為叛國罪,后被美軍俘獲,監押。1958年獲釋后返意大利定居威尼斯。1973年11月1日去世。
龐德于1908年出版第一部詩集后,既寫詩歌、散文,又搞理論批評,還曾翻譯過日本戲劇、中國古詩。他的重要詩作有《生命與接觸》(1920)、 《詩章》(1912—1972)其中《比薩詩章》獲1948年博林根詩獎。他的另一首短詩《在地鐵車站》被認為是意象派的代表作。他的重要理論批評著作有《文學論文集》、《嚴肅的藝術家》(1913)、《羅曼司的精神》 (1910)、 《讀詩ABC》等。
龐德藝術思想的核心觀點,就是藝術必須真實、必須準確。他認為藝術研究的對象是“人性和個性”,而“衡量一種藝術的標準便是它的精確性”,詩歌就是要捕捉和創造一種“意象”,以準確的客觀形象描繪代替主觀情緒的抒發,以準確的物質關系象征非物質的關系。對“意象”,他解釋為“是一剎那時間中理智和情感的復合?!薄爸挥星楦胁拍艹志谩?,只有把情感意緒溶于形象才能造成意象,只有“準確的意象”才能使情緒找到它的對等物。他把意象提高到藝術表現的最高層次,認為意象并非一個思想,而是一個發光的結節,一個旋渦,許多思想不斷從中升起,或深入其中,或穿過它。 “在一生中能有一次表現意象,也比制造出無數卷作品要好得多?!睆倪@些基本思想出發,他提出人是反復變化、彼此不同的,藝術就在于適應不同的個性需要,它“不要求任何人去作什么,去想什么,去成為什么”,進而推出人類理想不能建在“人皆相同”的理論和假設上,那么就唯有藝術提供了“必要的材料”;創作需要批評,但不要教條, “批評不是一種定義限制”,批評也是“個人之見”,關鍵是要說出“真心話”。
根據真實的程度,他把藝術分為“好藝術”,即“作真見證的藝術,最精確的藝術”,它能使人“認清人的內在本性和處境”;壞藝術,即“最不精確的藝術,就是做虛假報告的藝術”,這是“撒謊”,是“不道德”的。從藝術給人以認識的思想出發,他還提出,憧憬美,對美的崇拜是“治療”的藝術,描寫丑,對丑的崇拜是“診斷”的藝術,二者并不矛盾。在自由詩和藝術技巧方面,他提出不用無益于表現的詞,要“用連續的音樂性語詞寫詩,而不用連續的節拍”, “事物組成的韻律比現成的格律更美”, “寫得好就是控制得恰到好處”,技巧“就在于以最有效的方式從事你想要作的事。”
西方文壇認為龐德是“現代文學中最富有色彩、最易引起爭議的人物”,他曾幫助許多后起作家成為英美文學的大師,他的藝術思想,特別是對“意象”的特殊功能的解釋,對現代詩的結構和一些詩人的風格產生很大影響。
上一篇:文藝審美分類創造·年畫
下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情感感染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