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撐”——古代行醫者的護身符
【點睛之筆】
虎撐,又叫做“串鈴”、“虎銜”、“報君知”,是古代行醫者手執的一種物件,類似銅圈,也是鈴醫處于鄉間市里的一種招徠顧客的道具。
【經典解讀】
古代中醫行醫、賣藥,需要終日行走,但他們不做“看病、治病”之類的吆喝,以避免給人送去晦氣,而是手搖一種類似銅圈的虎撐。虎撐外表為圓圈型,上下鑄有八卦圖飾,含有除兇辟邪、趨利向善的寓意。虎撐的外側留有些許開口,中間有兩枚鐵彈丸,使用時手掌、手臂來回擺動,使中間的彈丸在虎撐中來回撞擊,發出清脆的響聲。
相傳孫思邈有一次進山為人看病結束之后,被一只猛虎擋住了去路。他發現老虎并沒有攻擊他的意思,而是匍匐在地上,張開大口,露出哀求的神色,像是在向他求助。孫思邈小心地走近老虎細看,只見老虎的喉嚨里橫著一根白色的東西,原來是一根巨大的獸骨。孫思邈想為老虎掏出獸骨,卻又怕它獸性發作咬斷自己的胳膊。這時他想起藥擔子上有只銅圈,就取來放進虎嘴里,用來撐住老虎的上下顎,然后把手伸進銅圈中取出獸骨,并為老虎的傷處敷上藥物。老虎向他搖尾點頭,似乎表示感謝,隨后離去。
此事傳出后,江湖行醫的郎中們紛紛效仿孫思邈,銅圈便成了行醫時的必備之物。后來銅圈逐漸被改造成手搖的響器,這樣一來可以作為行醫的標志,表示自己是能醫龍治虎的藥王弟子;二來是因為孫思邈使用銅圈救了老虎而沒被吃掉,郎中們也把它作為了自己的護身符。
上一篇:國學《“紙上談兵”的趙括》賞析
下一篇:國學《“過橋米線”的傳說》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