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元春:三游烏龍潭記
譚元春
予初游潭上,自旱西門左行城陰下,蘆葦成洲,隙中露潭影。七夕再來,又見城端柳窮為竹,竹窮皆蘆,蘆青青達于園林。后五日,獻孺招焉。止生坐森閣未歸,潘子景升、鐘子伯敬由蘆洲來,予與林氏兄弟由華林園謝公墩取微徑南來,皆會于潭上。
潭上者,有靈應,觀之。岡合陂陀,木杪之水墜于潭,清涼一帶,叢灌其后,與潭邊人家檐溜溝勺入浚潭中,冬夏一深。閣去潭雖三丈余,若在潭中立,筏行潭無所不之,反若住水軒。潭以北,蓮葉未敗,方作秋香氣。令筏先就之??诳诟舭读帜?,有朱垣點深翠中,令筏泊之。初上蒙翳,忽復得路,登登之岡,岡外野疇方塘,遠湖近圃,宋子指謂予曰:“此中深可住,若岡下結廬,辟一上山徑,頫空杳之潭,收前后之綠;天下升平,老此無憾矣。”已而茅子至,又以告茅子。是時殘陽接月,晚霞四起,朱光下射,水地霞天,始猶紅洲邊,已而潭左方紅,已而紅在蓮葉下起,已而盡潭皆赪,明霞作底,五色忽復雜之。下岡尋筏,月已待我半潭,乃回篙泊新亭柳下。看月浮波際,金光數十道,如七夕電影,柳絲垂垂拜月,無論明宵,諸君試思前番風雨乎。相與上閣,周望不去,適有燈起薈蔚中,殊可愛,或曰,此漁燈也。
作者曾與友人三次游覽南京清涼山的烏龍潭。第一次,只是在岸邊的軒閣上眺望;第二次,乘木筏游潭,遇大風雨,中流折返。兩次均未能盡興,因此有這第三次之游。
文章開頭,追述初游、再游所見景物,因已有兩篇游記,這里只一筆帶過。隨之寫潭周“岡合陂陀”,“叢灌其后”,下雨時,雨水從樹梢和屋檐上注入潭中,冬夏一樣的深泓。作者與友人這次游覽,已是七夕之后五天,正是初秋季節,蓮葉未敗,深綠處清香四溢,而隔岸林木之中,隱映朱垣,深翠與深紅相映成趣。接著寫泊筏上岸,登登之岡,觀賞“岡外野疇方塘,遠湖近圃”的景致。此刻,友人說這里“頫空杳之潭,收前后之綠”,是可以久居養老之地。發出“老此無憾”的慨嘆。這樣寫,對下文中所寫的夕陽晚霞、月夜垂柳等景致,顯然是鋪墊和襯托。
描寫晚霞的一段,文筆優美,宛然如畫。當夕陽將落未落之際,明月卻已升空,晚霞四起,紅光四射,隨著時間的推移,景色也不斷變換,霞光從洲邊紅起,然后在潭左方紅,蓮葉下紅,終于全潭紅遍,而且明霞作底,雜以五彩。這是多么絢麗的一幅夕陽晚照圖,色彩是如此鮮明,充滿詩情畫意,令人神往。
隨著暮色的深沉,漸顯出夜月之美,潭中月浮波際,放射出數十道金光,如“七夕電影”,而岸邊柳絲搖曳,如垂垂拜月,清景無限,幽美動人,又別有一番情趣。
這兩小段文字,是本文中著重寫景的美章佳句,很能反映出作者刻劃山水的文采和情思。面對夜月清景,作者在賞愛之中,忽而想到第二次游潭時遭受風雨的狼狽情狀,兩次游覽,兩番景象,更加覺得此夜清景難得,故而“相與上閣,周望不去”,在流連中,又恰好看到點點漁燈,在薈蔚叢綠中閃爍,與天光水光相映,良多趣味,殊為可愛,更增添了夜游烏龍潭的興致。
縱觀作者游烏龍潭的三篇游記,以本篇最為佳美。在作者如錦似繡的描繪之下,生動地再現出烏龍潭暮色、月色之美,創造出清出新奇的意境,令人把玩不絕,陶然其中。
上一篇:孫綽《三月三日蘭亭詩序》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吳均《與朱元思書》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