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現(xiàn)代愛爾蘭著名詩人、作家,后期象征主義詩歌在愛爾蘭的重要代表,本世紀初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的領導人之一,1923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生于都柏林一個肖像畫家的家庭,自幼受了文藝方面的熏陶,并曾在都柏林藝術學校學畫。中學時即開始寫詩。1885年開始出版詩作,1888年見到英國著名作家肖伯納和王爾德。1891年和詩友們建立了唯美主義的文學團體“詩人俱樂部”和“愛爾蘭文學會”。1898年,到巴黎訪問,深受法國象征派文學的影響。后來又訪問過美國和意大利。1904年與劇作家格雷戈理夫人和約翰·辛格*一同創(chuàng)辦“阿貝戲院”,由他任經(jīng)理,上演愛爾蘭歷史和農(nóng)民生活的戲劇。葉芝實際成了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的領導人之一。1910年前后,愛爾蘭的新芬黨領導了愛爾蘭的民族自治運動,葉芝在一定程度上支持這一運動。1922-1928年任愛爾蘭自由邦參議員,其間還任過教育視察員。1923年由于他“始終富于靈感的詩歌,并因為他以高度的藝術形式表達了整個民族的精神”而獲得該年度諾貝爾文學獎。愛爾蘭獲得自治領地位后,他表現(xiàn)了十分保守的貴族主義立場。
葉芝的早期創(chuàng)作,多表現(xiàn)世紀末的悲哀,作品中有著鮮明的逃避現(xiàn)實的傾向,其風格是虛幻、朦朧、神秘和唯美主義的。著名抒情詩《茵納斯弗利島》(1890)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此外尚有詩作《十字路口》(1889)、《白鳥》和《世界的玫瑰》等。九十年代以后,由于葉芝實際參加了愛爾蘭民族解放的斗爭,他走出了象牙之塔,詩風也為之一變,由早期的虛幻、朦朧和神秘變?yōu)楸容^堅實、開朗和壯烈。詩劇《胡里痕的凱瑟琳》(1902),采用愛爾蘭神話中關于女王凱瑟琳的傳說,表達了愛爾蘭民族要求獨立的迫切愿望。《1916年的復活節(jié)》(1921)歌頌了工人的武裝起義,富于壯烈美。此外尚有詩作《秘密的玫瑰》、《云霧中的群仙》等。葉芝后期的作品已趨向成熟。由于接近人民群眾的現(xiàn)實生活,由于對玄學的研究和他的特殊的想象力,葉芝此期的作品具有現(xiàn)實主義、哲理性和象征主義*的三種因素。作品中也較多地表現(xiàn)了貴族主義的立場。《鐘樓》(1928)一詩是他的代表作。此外尚有《在學童們中間》(1927)、《駛向拜占廷》(1928)、《盤旋的樓梯》(1929)、《那樣的意象》(1938)等。
葉芝的象征主義也具有自己的特色。他的象征主義詩歌具有一種象征的復雜性和質感,且比較注意使用口語。例如《在學童們中間》,多用所謂“三位一體”的形象象征某一事物或形象、觀念。名人、情人、哲人,這是葉芝自己的象征。詩人也用天鵝、天鵝的羽毛、“老人”象征自己。詩中對自己過去的情人毛特·崗年老時的刻劃有一種明顯的質感:“她目前的形象飄進了我的心中,/是十五世紀藝術家的造型,/她兩頰深陷好似吸著一股風,/把一堆陰影當作了食品。”
葉芝一生詩風的變化,是英國詩歌從上一世紀末的唯美主義*向現(xiàn)代派轉化,從單純的傷感情調向復雜的、理性與知覺密切結合的后期象征主義推進的一個歷程和縮影。他的詩歌,是上一世紀末和本世紀英國詩歌變遷的一面鏡子。
上一篇:叫喊劇作品分析
下一篇:葉賽寧形象體系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