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王國維
初名國楨,字靜安,又作靜庵,又字伯隅,號禮堂,又號觀堂。浙江海寧人。十八歲前接受傳統教育。1898年因向往新學赴上海謀生,工余學外語。1901年,他在《教界世界》雜志社工作,被稱為“專治哲學的社員”。1903年在通州師范學校教心理學、倫理學,1904年在蘇州師范學校教心理學、倫理學、社會學。他認真鉆研康德、叔本華的哲學、美學著作,一方面介紹西方的哲學、美學思想,同時結合中國的材料進行研究。近代中國最早提倡美育的是王國維。1903年他發表《論教育之宗旨》,1904年發表《孔子之美育主義》,以后又發表了一系列文章。1905年發表《紅樓夢評論》,批評了舊紅學的局限,從美學、倫理學的角度對這部著作進行評價,論證了《紅樓夢》的悲劇美。這是我國近代科學的文學批評的先聲。他前期的哲學、美學方面的文章和舊詩于1905年匯刻成《靜庵文集》。
1907年,他到北京任學部總務司行走,后學部設京師圖書館,他任圖書館編譯。他定居北京,鉆研詞曲。這方面重要著作有《人間詞話》、《宋元戲曲考》。發表于1908年至1909年的《人間詞話》,運用傳統的詞話形式,表達了新的境界說,這部著作既能消化康德、叔本華的美學思想,又能重視總結我國古代的審美經驗;它是我國古典美學的終結,又標示著新的美學的開端,是我國美學史上有廣泛影響的重要文獻。 《宋元戲曲考》與《人間詞話》相呼應,開拓了中國文學中的一個新的研究領域。
王國維研究文藝與學術,重視中西比較。他評《紅樓夢》就是與《浮士德》比較,確定其審美價值。1906年,他主張在大學中開設比較神話學、比較語言學。他對中西倫理思想、思維方式都作過比較。1908年的《中國名畫集序》對中西繪畫作了比較。
辛亥革命后,王國維隨羅振玉亡命日本,專治甲骨文、上古史,以后又涉足音韻學,其主要著作收于1921年編成的《觀堂集林》。王國維回國后,1922年任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通訊導師。1923年又到北京在退了位的末代皇帝那里就任南書房行走。1925年任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除經史小學外,又治元史。1927年自沉于昆明湖。王國維死后,羅振玉編成《海寧王忠懿公遺書》,趙萬里又編成《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臺北文華出版公司有《王觀堂先生全集》(1968年版),尚有大量王國維手稿正在整理,新的《王國維全集》正在陸續出版。
上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王任叔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王士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