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辛亥廣州之役”、“辛亥廣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1911年4月27日(農歷三月二十九日)同盟會在廣州發動的武裝起義。1910年廣州新軍起義失敗后,孫中山在馬來亞檳榔嶼召開秘密會議,有黃興、趙聲、胡漢民等人參加。會上孫中山勉勵大家不要因失敗而氣餒,大家精神振奮,一致同意再發動一次大規模的廣州起義,決定以廣州新軍為骨干,另選革命黨人五百人為“選鋒”(敢死隊),趙聲率領一軍趨江西,譚人鳳、焦達峰在長江流域舉兵響應,會師南京,舉行北伐,直搗北京。會后同盟會接受歷次起義失敗教訓,在發動起義前做了許多準備工作。1911年1月在香港成立統籌部,以黃興、趙聲為正副部長,具體領導這次起義。4月8日統籌部在香港開會,預定13日發難,分十路襲取廣州,由趙聲、黃興任革命軍正副總指揮。當天同盟會員溫生才獨自刺殺了署理廣州將軍孚琦,清軍與地方當局立即宣布戒嚴,美洲的捐款與從日本購買的軍械也未能及時運到,起義只好延期。4月23日,黃興從香港潛入廣州,成立指揮部,主持起義的領導工作。因內奸告密,清吏加緊搜捕革命黨人,破獲了幾處機關,打亂了起義部署。黃興在準備尚未就緒,聯系未及周密的情況下,臨時決定27日晚發動起義,進攻計劃由十路改為四路。27日下午五時三十分,黃興率領“選鋒”一百三十余人,從小東營機關出發,以臂纏白巾為標志,手執槍械炸彈,吹響海螺,猛攻兩廣督署,擊斃衛隊數人,擒殺了管帶張金邦。黃興由側門攻入署內,搜遍各室見張鳴歧已潛逃,原打算活捉張鳴歧,用總督名義號召兩廣清軍反正的計劃落空,便縱火焚毀督署。退出后分兵三路前往接應事前已經聯系的新軍、防營和民軍,途中與廣東水師提督李準的衛隊發生激戰。攻襲督練公所等處,又與大隊清軍展開激烈巷戰。起義軍奮戰一晝夜,終因寡不敵眾,傷亡過重而失敗。黃興、朱執信等負傷后化裝逃脫,喻培倫、林文、林覺民、方聲洞等八十六人(一說一百余人)死難。事后烈士遺骸七十二具被收斂合葬于城郊紅花崗(后改名為黃花崗),史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可參看陳錫祺:《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役》、《辛亥革命史論文選》。
上一篇:黃海大海戰
下一篇:黃遵憲和“詩界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