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世阿彌
世阿彌(1363—1443)日本室町時代的戲劇家、戲劇理論家。原姓結崎,名元清,幼名藤若丸,世阿彌是其藝名。父親是十四世紀著名戲劇家觀阿彌。
世阿彌少年時代開始登臺演出,二十多歲時已是著名的“能劇”演員。他繼承和發揚了其父的表演經驗和戲劇理論,吸收了他同時代的許多藝術大師的精華,對粗樸的歌舞劇種之一的“能樂”進行了重大改革,把歌、舞、道白和表演技巧融為一體,創造出“能”這種綜合性的藝術形式,奠定了能劇的基礎,成為日本中世紀演劇藝術的集大成者。世阿彌的著作有《世阿彌十六部集》,其中《風姿花傳》 (又名《花傳書》)、 《至花道》、 《花鏡》、 《能作書》、 《申樂談儀》、 《卻來花》等,闡述了能樂的藝術論、演技論和創作論等,確立了能劇的基本理論。
世阿彌認為,演技的重點在于對象與主體的融合,并強調用象征手法進行樸素的表現。在演出上主張“動靜得宜”。他從戲劇的內在邏輯和嚴格的層次出發, 闡述了“花”和“幽玄”的理論。“花”是要求具有感動觀眾的最高水平的表演技巧; “幽玄”是以宮廷貴族的優雅風貌為表, 以武士、禪僧的樸素、剛健氣質為里,通過表情、歌唱、道白、音樂、舞蹈等藝術手段,來塑造出年輕人和貴族女性的典型。他認為,能劇的根本思想,是寓“幽玄”于演出之中,取得觀眾的理解和共鳴,達到“眾人愛敬”的效果。
世阿彌的藝術理論在日本文學、藝術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上一篇:文藝美學研究·世界觀與創作方法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為文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