嗚呼哀哉!公之生于世,六十有六年。民有父母,國有蓍龜;斯文有傳,學者有師;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為。譬如大川喬岳,不見其運動,而功利之及于物者,蓋不可以數計而周知。今公之沒也,赤子無所仰芘;朝廷無所稽疑;斯文化為異端,而學者至于用夷;君子以為無為為善,而小人沛然自以為得時——譬如深淵大澤,龍亡而虎逝,則變怪雜出,舞?鱓而號狐貍。
昔其未用也,天下以為病;而其既用也,則又以為遲;及其釋位而去也莫不冀其復用;至其請老而歸也,莫不惆悵失望,而猶庶幾于萬一者,幸公之未衰。孰謂公無復有意于斯世也,奄一去而莫予追!豈厭世混濁,潔身而逝乎?將民之無祿,而天莫之遺?
昔我先君懷寶遁世,非公則莫能致;而不肖無狀,因緣出入,受教于門下者,十有六年于茲。聞公之喪,義當匍匐往吊,而懷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緘詞千里,以寓一哀而已矣!蓋上以為天下慟,而下以哭其私。嗚呼哀哉!尚享!
〔注〕
①“民有”句:稱頌歐陽修做官愛民如子。《詩經·小雅·南山有臺》:“樂只君子,民之父母。”
②“國有”句:贊美歐陽修識見卓犖,能為國決疑定策。蓍龜,蓍草和龜甲,古代用以占卜吉兇。《易·系辭上》:“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兇,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
③“斯文”句:推許歐陽修對宋代文學運動的杰出貢獻。斯文,語出《論語·子罕》:“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原指禮樂制度,此指文章。
④芘:通“庇”,庇護。
⑤稽疑:決斷疑事。
⑥夷:指外來的佛教。歐陽修曾作《本論》三篇,申斥“佛為夷狄”,禍患中國千余載,當以儒家之禮樂制勝之。
⑦“君子”句:意謂士大夫沉溺于道家的清靜無為。《老子》六十三章:“為無為,事無事。”
⑧“舞”句:形容變怪十分猖獗。同“鰍”,泥鰍。,同“鱔”,黃鱔。
⑨既用:指受到重用。仁宗嘉祐五年(1060),歐陽修任樞密副使,次年轉參知政事,年五十五歲。
⑩釋位:解職。英宗治平四年(1067),歐陽修罷參知政事,出知亳州,年六十一歲。
請老:請求退休養老。歐陽修自治平三年起,先后十余次上書求去,神宗熙寧四年(1071),退居潁州,年六十五歲。
“將民”二句:意謂抑或百姓無福,而上天不愿您留在人間?據《左傳·哀公十六年》,孔子卒,魯哀公誄詞說:“昊天不吊,不慭遺一老。”《晚村精選八大家古文》:“只言世之不可無公,而天不慭遺,以致其哀悼之意,依仿尼父誄,其尊歐陽也至矣。”
“昔我”二句:嘉祐元年(1056)五月,蘇洵攜二子入京,獻文給歐陽修,歐陽修薦為秘書省校書郎。懷寶,懷才,指滿腹經綸。 瑏瑤十有六年:嘉祐二年(1057)歐陽修知貢舉,蘇軾中進士,至歐陽修病逝為十六年。
匍匐:竭力。《詩經·邶風·谷風》:“凡民有喪,匍匐救之。”鄭玄箋:“匍匐,盡力也。”
“愧古人”句:意謂未能仿效古人棄官奔師喪而感到羞愧。忸怩,羞慚。
文章鑒賞
神宗熙寧五年(1072)閏七月二十三日,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壇魁首、學界宗師歐陽修遽然長逝。噩耗傳來,天下震驚,四海飲泣。蘇軾滿懷著深沉悲痛,在杭州通判任上寫下了這篇傳誦人口的祭文。祭文主要歌頌歐陽修在輔翼國政、振興文化學術事業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贊美他進退有據的高風亮節,表達出平生知己之感,抒發了真摯深沉的悼念之情。
文章以“嗚呼哀哉”發端,結尾又用此語收束,無限悲痛,滾滾哀思,都由肺腑中坌涌而出,幽咽凄楚,悱惻感人。全文可分為四層。第一層概述歐陽修一生的業績。“民有父母,國有蓍龜”以下四句,歌頌歐公愛護百姓、決斷國策、宏揚文化、傳布學術的巨大勛勞;“君子有所恃”兩句,贊揚他支持正氣,疾恨邪惡的凜然風節;“譬如”以下四句以高山大川為喻,稱許歐公的德澤自然施及于萬物,不可以數計。行文簡括而生動,字里行間蘊含著對歐公的尊崇之情。第二層從其死后著筆,寫歐公逝世對百姓、國家、文化、學術的重大損失。“赤子”四句承上“民有父母”四句,“君子”兩句承上“君子有所恃”兩句。生時的貢獻與死后的損失兩相映襯,構成鮮明對比,表明歐陽修的存歿關系到國運民情、時勢隆替。“譬如”幾句象征哲人殞沒、群小相慶的情況,正從反面映襯出歐陽修的剛介方正。以上兩層分別從生前死后著筆,卻無不集中地突現了歐陽修關系國運消長的重要歷史地位。其排比句的運用完全與內容契合,增強了感人的力量。第三層又逆筆倒轉,敘寫歐公的出處大節。由“未用”到“既用”,由“釋位”到“請老”,直至去世,五次遞轉,充分渲染出歐公在天下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和對當世的重大影響。接著,又連用兩個反詰句直抒痛惜哀悼之情。“將民之無祿,而天莫之遺”兩句仿魯哀公誄孔子之語悼歐公,肅穆典重,推尊歐公達到極致。第四層追述兩世通家之好,自身受教之恩,以未能聞喪奔唁為憾,最后從“為天下慟”、“以哭其私”,即從公論私交兩方面申明哀悼逝者乃出于由衷的哀思,行文戛然而止,悲惻動人。
祭奠之文,有散文、韻語、駢儷之體,宜典重肅穆、情真意摯。本篇哀思沉摯,墨濃筆重,文筆老當,對仗工整,且兼融散韻、駢儷之長,駢中有散,具有一氣奔涌的貫注之勢,是一篇情辭并茂的祭文。王安石也有《祭歐陽文忠公文》,兩文都能從“大處落墨,勁氣直達,讀之想見古大臣之概”(王文濡《評校音注古文辭類纂》卷七十四),在當時祭悼歐公的文章中都是非常出色的。
上一篇:蘇軾《后赤壁賦》原文翻譯注釋與鑒賞
下一篇: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原文翻譯注釋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