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莊子
名周,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戰國時期哲學家。 《莊子》一書,是莊子及其后學的著作匯編。漢以后分為“內篇”、 “外篇”、 “雜篇”。傳統看法是“內篇”為莊子自著。莊子是老子之后宣揚道家美學的重要人物,并且建立了比較完備的道家美學范疇。莊子的基本哲學思想是追求人的自由自在,不求于物,不為物制,反此便是反人性的。他以伯樂用衡扼對馬加以束縛來比喻圣人以禮樂對人的束縛,說明本性不可強制。他的基本美學也是從此出發,認為自然無為最為樸素,一切本此而生,所以美在自然樸素。“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圣人無為,大圣不作,觀于天地之謂也。”莊子的順應自然、尊崇樸素的哲學與美學觀點,有一定的合理意義,他舉的東施效顰即是一例。但是莊子從這種無為無欲的觀點出發,否定一切人為創造和藝術的積極作用,認為人運用心智機巧去進行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創造都是與人的自由無為的天然本性不相符合的。他不能從哲學上說明人可以有為而合于自然的規律。因此莊子追求的在“無為而無不為”的靜止中達到“至美至樂”的境地,永遠是不可實現的。但是莊子的實踐感覺比他的美學公式更豐富。基本美學觀與他對藝術的實知實舉之例常常是矛盾的。他一方面否定人工美,一方面又認為,人要“備于天地之美”,就必須“原天地之美”,“判天地之美”,以自然之心,按自然去創造, “以天合天”。 這樣,在深入自然的過程中,莊子又不自覺地談到了作為主體的人的巨大能動作用。 《達生》篇中講了梓慶削木為鐻的故事, (鐻,舊注為一種樂器,刻木為之。)說梓慶削木料做樂器,上有各種圖物,使人看了非常驚異,以為與鬼斧神工無異。魯侯問他緣故所在,他講了進入創作時的精神準備和觀察過程。梓慶尊崇自然,善于把握自然的天然神韻,又進一步施用人工之巧,使得物我為一,才創造出那種令人驚嘆的雕刻形象。實踐邏輯表明,天地之大美并不能代替人化的自然。這樣,作為道家的莊子,他的理論上的客觀價值便高出于他的思想價值了。莊子否定藝術的作用,是認為藝術對于道是無意義的,是表明不了道家之所謂“道”的,他肯定天地之美,也是認為天地體現了“道”的自然無為的特點。用這樣一個簡單的框架去規范復雜的藝術現象,當然就無法自圓其說,因此在客觀現實面前,他對藝術的否定,又恰恰是從另一面對藝術作用的肯定。老莊關于“五色”、 “五聲”能夠引起人欲,損害人的本性的論述,其實正是從反向上承認了藝術是有為的,只是他只看到了藝術的害道的一面。這是復古倒退的世界觀,局限了他的藝術美學發現,以致在虛無主義的煙霧中消化了自身。然而莊子關于審美感受和審美心理特征方面的發現和探究,卻有其他各家學派所不可比擬之處。在審美過程中,他強調“物物而不物于物”, “萬物與我為一”,以及“得意而忘言”,在超載體的經驗體會中感受美,當審美升華之后,主體的感受不限于直觀感覺,不限于耳、目、口、鼻等感官的直接攝取; “以神遇而不以目視”, “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這時的“心”并不指人的生理器官,而是指人的全部審美心理活動。這些發現都是符合審美創造實際的,是對古代藝術美學的重大貢獻。
上一篇:文藝美學基本理論·幽默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