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應感
“天機”、“興會”、“靈氣”,這些概念都是我國古代文藝創作中近似于“靈感”的概念。陸機《文賦》說: “若夫應感之會,通塞之紀,來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滅,行猶響起。方天機之駿利,夫何紛而不理。”這里的“應感之會,通塞之紀”是說感發情志,打通思路的一種契機,即文藝創作中一種左右逢源的高度興奮狀態。陸機通過自己的創作實踐體會到,它來的時候很突然,無法遏制;消失的時候也很突然,瞬息即逝。它隱藏起來便無影無蹤,涌現的時候又歷歷在目,猶如突然的爆發震響。有了天賦靈機,便會文思機敏,萬千氣象洶涌澎湃,紛至沓來,現于筆端。其實這就是對我們現在所說的“靈感”的形象描繪。他還認為,只有當靈感出現時,才能文品風發,創作出酣暢淋漓,具有藝術魅力的文藝作品來。當然,陸機對于靈感的認識還是初步的。梁沈約《答陸厥書》在談到音樂美的創作時,提到“天機”,也就是靈感的問題,說:“天機啟則律呂自調,六情滯則音律頓舛也。”認為天賦靈機來到時,音律自然調和起來,音樂美就出現了;感情凝滯音律也就失調了。這里的“天機”也有“靈感”的意思。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文章篇》中說: “標舉興會,引發性靈”,即指創作時高妙的興致,牽動了自己的心靈性情;皎然《詩式》說:“有時意靜神王,佳句縱橫,若不可遏,宛如神助。”唐李德裕《文章論》說: “文之為物, 自然靈氣。恍惚而來,不思而至。”明代湯顯祖也說過類似的話。所言興會、神助、靈氣等皆近于“靈感”。靈感理論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 《管子·內業》說: “靈氣在心,一來一逝,其細無內,其大無外。”這是談自然界之靈氣,但也可視為我國靈感說的淵源。 《禮記·樂記》說: “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這是談主客觀之間的“心物感應”,應感之起,即靈感的產生和“心物感應”有直接的關系,陸機正是繼承發揚了這種思想并結合自身的藝術創作實踐來提出他的靈感理論的。
上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莊子
下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流派·庸俗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