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居
卜居
《楚辭》
【題解】
《楚辭》是戰國時期以屈原為代表的楚國人在民間歌謠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一種獨特文體。西漢劉向將屈原、宋玉等人相關方面的作品匯集成編,命名為《楚辭》。文章記敘屈原被逐,“三年不得復見”,為此心煩意亂,不知所從,于是前去問卜,并提出了如何為人處世這樣嚴肅的問題。借設為問答之語,以宣泄作者憤世嫉俗之情。
【原文】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復見。竭知盡忠,而蔽障于讒[72]。心煩慮亂,不知所從。乃往見太卜鄭詹尹曰:“余有所疑,愿因先生決之。”詹尹乃端策拂龜曰:“君將何以教之?”
【注釋】
[72]蔽障:遮蔽阻隔。這里指屈原遭讒被楚王疏遠隔絕。
【譯文】
屈原被放逐之后,有三年時間未能見到楚王。他對國家盡忠盡職,卻被讒言誹謗,使他與楚王阻隔。他心煩意亂,不知道如何是好。于是前去拜見太卜鄭詹尹,對他說:“我心中有很多疑惑,希望先生能幫助解決。”詹尹就擺正蓍草,拂去龜甲上的灰塵,說:“不知先生有何見教?”
【原文】
屈原曰:“吾寧悃悃款款[73],樸以忠乎,將送往勞來,斯無窮乎?寧誅鋤草茆以力耕乎,將游大人以成名乎?寧正言不諱以危身乎,將從俗富貴以偷生乎?寧超然高舉以保真乎,將哫訾慄斯[74],喔咿嚅唲以事婦人乎[75]?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將突梯滑稽[76],如脂如韋,以絜楹乎?寧昂昂若千里之駒乎,將氾氾若水中之鳧乎?與波上下,偷以全吾軀乎?寧與騏驥亢軛乎[77],將隨駑馬之跡乎?寧與黃鵠比翼乎,將與雞鶩爭食乎?此孰吉孰兇?何去何從?世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78];讒人高張[79],賢士無名。吁嗟默默兮,誰知吾之廉貞?”
【注釋】
[73]悃悃款款:忠實誠懇,以真心待人。
[74]哫訾:阿諛奉承。慄斯:小心奉承的樣子。
[75]喔咿嚅唲:強顏歡笑的樣子。
[76]突梯:圓滑詭詐。
[77]亢軛:并駕齊驅。軛,車轅前面用來駕馬的曲木。
[78]瓦釜:這里比喻庸人、小人。
[79]高張:居高位而氣焰囂張。
【譯文】
屈原說:“我是誠懇樸實、忠心耿耿呢,還是要四處交結逢迎來擺脫困境呢?我是墾荒除草、勤于耕作呢,還是結交權貴來成就名聲呢?我是直言不諱使自己遭受危險呢,還是流于世俗與富人結交而茍且偷生呢?我是超然隱居來保全自己的本性呢,還是阿諛逢迎、強顏歡笑來巴結那個婦人呢?我是廉潔正直以保持清白呢,還是圓滑求全,去阿諛奉承呢?我是昂然站立如同日行千里的駿馬呢,還是如同一只漂泊不定的野鴨,隨波逐流而保全自己的身軀呢?我是與良馬并駕齊驅呢,還是追隨駑馬的足跡呢?我是與天鵝比翼齊飛呢,還是與雞鴨相互爭食呢?這些選擇哪是吉哪是兇啊?到哪里去?從何處來?世道如此渾濁不清:重視蟬翼,輕視千鈞;貴重的黃鐘被毀,低賤的瓦罐卻響如雷鳴;讒言獻媚的人囂張跋扈,賢良之士卻默默無聞。唉,還是沉默吧,有誰能了解我的廉潔忠貞呢?”
【原文】
詹尹乃釋策而謝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龜策誠不能知此事!”
【譯文】
于是,詹尹放下蓍草,向屈原致謝道:“尺有顯得短的時候,寸有顯得長的時候;事物有它不足的地方,人的智慧也有無法明了的時候;打卦占卜也有難以預料的事情,神靈也有它無法洞察的時候。您還是按照您自己的心愿,實行您的意愿吧。龜殼、蓍草實在不知道如何為你解決這些事啊!”
【評析】
本文開頭先簡單介紹屈原的境況,因為小人陷害,致使他被放逐三年。屈原感到前途渺無希望,便前來問卜,以此探尋自己到底應該如何為人處世,何去何從。從而抒發了自己心中的苦悶和疑惑,表現了他與激憤抗爭、耿介卓立的性格特點,也反映了當時社會黑白顛倒、清濁混淆的現實。
文中將八個“寧”,八個“將”組成八個設問句,很好地表現出了屈原內在兩難的矛盾心理,將他心中郁積的悲憤與不滿毫無遮掩地透露了出來。接著又用一系列類比和比喻,比忠貞、比賢士、比自己等,刻畫了屈原高潔、憂國愛民的人格,抨擊了邪惡與丑惡的舉動。
上一篇:《古文觀止·賣柑者言》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古文觀止·叔向賀貧》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