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宏祖:黔游日記(節選)
徐宏祖
二十三日,雇短夫遵大道南行。二里,從隴頭東望雙明西巖,其下猶透明而東也。洞中水西出流壑中,從大道下復西入山麓,再透再入,凡三穿巖腹,而后注于大溪。蓋是中洼壑,皆四面山環,水必透穴也。又南逾阜,四升降,共四里,有堡在南山嶺頭。路從北嶺轉而西下,又二里,有草坊當路,路左有茅鋪一家。又西下,升陟隴壑,共七里,得聚落一塢,曰白水鋪,已為中火鋪矣。
又西二里,遙聞水聲轟轟,從隴隙北望,忽有水自東北山腋瀉崖而下,搗入重淵,但見其上橫白闊數丈,翻空涌雪,而不見其下截,蓋為對崖所隔也。復逾阜下,半里,遂臨其下流,隨之湯湯西去;還望東北懸流,恨不能一抵其下。擔夫曰:“是為白水河。前有懸墜處,比此更深?!庇嗪薏灰划斊渚?,心猶慊慊,隨流半里,有巨石橋架水上,是為白虹橋。其橋南北橫跨,下辟三門,而水流甚闊,每數丈,輒從溪底翻崖噴雪,滿溪皆如白鷺群飛,白水之名不誣矣。
渡橋北,又隨溪西行半里,忽隴箐虧蔽,復聞聲如雷,余意又奇境至矣。透隴隙南顧,則路左一溪懸搗,萬練飛空,溪上石如蓮葉下覆,中剜三門,水由葉上漫頂而下,如鮫綃萬幅,橫罩門外,直下者不可以丈數計,搗珠崩玉,飛沫反涌,如煙霧騰空,勢甚雄厲;所謂“珠簾鉤不卷,匹練掛遙峰”,俱不足以擬其壯也。蓋余所見瀑布,高峻數倍者有之,而從無此闊而大者;但從其上側身下瞰,不免神悚。而擔夫曰:“前有望水亭可憩也?!闭捌渫ぃq在對崖之上,遂從其側西南下,復度峽南上,共一里余,躋西崖之巔。其亭乃覆茅所為,蓋昔望水亭舊址,今以按君道經,恐其停眺,故編茅為之耳。其處正面揖飛流,奔騰噴薄之狀,今人可望而不可即也。停憩久之,從亭南西轉,澗乃環山轉峽東南去,路乃循崖石級西南下。
崇禎十一年(1638)四月二十三日,徐霞客游貴州黃果樹瀑布寫下這篇游記。他從鎮寧出發,經白水鋪,至白水河,把一路所見的山水景物娓娓道來。作者巧于剪裁,根據景物的大或小、奇特或平凡,來決定他筆墨的輕重濃淡。一般的巖洞溪谷、草坊茅鋪,只用三言兩語或片言只語,便把它的方位、形狀、特征等概貌交代清楚,令人一目了然。而對于重點景物,作者卻濃墨渲染,重彩描繪,令人心馳神往。
在這篇游記里,作者重點描寫了白水河黃果樹瀑布。首先點出的一筆是“遙聞水聲轟轟”,未見其景,先聞其聲,有先聲奪人之妙?!稗Z轟”兩字極寫水流之急和聲響之大。白水河流經黃果樹一段,因河床斷落,形成九級十八巨瀑,因此,從遠處就能聽到飛瀑的轟響。作者尋聲而望,從不同的角度來描寫瀑布。先是北望,寫白水河上游的瀑布,以“瀉崖而下,搗入重淵”,“白闊數丈,翻空涌雪”寫飛流跌落之猛和瀑布之高。以“湯湯西去”寫出了大水漫流之貌。接著“還望東北懸流”,寫黃果樹瀑布。作者先借擔夫之口進行渲染:“前有懸墜處,比此更深”,給人留下懸念;再寫作者“恨不一當其境,心猶慊慊”的急切心情;繼寫作者前往黃果樹瀑布途中所見之景:跨白虹橋,以“溪底翻崖噴雪,滿溪皆如白鷺群飛”,十分形象地點明了“白水河”之名的來歷;過大竹林,“忽聞聲如雷”,與前面的“聞水聲轟轟”既相呼應,又更進一層,說明黃果樹瀑布比上游的瀑布更大?!坝嘁庥制婢持烈印保瑢懗隽俗髡叩南矏傂那?。
黃果樹瀑布為我國第一大瀑,也是世界著名瀑布之一。寬闊而巨大的瀑水從七十四米高、八十一米寬的崖頂,洶涌激流,鼓怒沖騰而下,直搗犀牛潭中,有如銀漢飛瀉,轟雷卷雪,氣勢磅礴,景色壯麗,令人驚心動魄。前人詩云:“倚空蒼壁削青銅,赴壑懸河掛斷虹。驚馬萬蹄嚴陣鼓,綿云百簇揭天風。”又云:“銀河倒瀉下驚湍,萬壑雷轟珠落盤。匹練長懸光似雪,輕風細雨逼人寒?!毙煜伎蛣t以散文的筆法對黃果樹瀑布作了精彩的描寫。以“一溪懸搗”、“直下者不可以丈數計”,“從其上側身下瞰,不免神悚”,寫其高峻之勢;以“萬練飛空”、“如鮫綃萬幅”、“搗珠崩玉,飛沫反涌,如煙霧騰空”,寫其壯麗之姿;以“溪上石如蓮葉下覆,中剜三門,水從葉上漫頂而下”,寫其石奇流廣之貌。繪聲繪色,栩栩如生。這與李太白“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相比,有異曲同工之妙。
對望水亭,作者先交代其方位;次寫其復建的緣由:望水亭始建于明初,作者游時舊亭已毀,當時貴州按察使馮士晉由鎮寧前往永寧一帶巡視,黃果樹瀑布為其道經之地,時人怕他在此歇息眺望瀑布,所以在望水亭舊址蓋一茅屋。這既是寫景,也是寫史,信筆一勾,景史相融,使文章的內涵更為豐富。最后寫作者在望水亭所看到的勝景:只見瀑布雷奔云瀉,素練萬條。雖是“可望而不可即”,但卻別有一番情趣。
這篇游記手法多樣,變化靈活,既線索分明,重點突出;又波瀾起伏,跌宕生姿。說明作者善于渲染,有聲有色,巧用比喻,形神兼備;時而抒情,動人心魄。不愧為一篇游記佳作。
上一篇:陳情表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老子·天下皆知美之為美》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