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17】未來三十年:新時代的改革關鍵問題
(鄭永年著,中信出版社,24萬字,2018年9月第2版,58元)
7章:[1]新常態下如何推進改革;[2]改革的風險與挑戰;[3]反腐敗斗爭如何深化;[4]政府治理的關鍵問題;[5]“一帶一路”與中國的崛起;[6]中國崛起已不可阻擋;[7]中國的大外交時代。
如何回答第二個“百年”的問題?簡單地說,就是要回答毛澤東的30年完成了什么,鄧小平的30年完成了什么,今后的30年要完成什么。
俄羅斯普京模式、蔣經國模式(或稱西方模式)、李光耀模式(一種典型的制度集權模式)。
反腐敗要盡量減少對企業運作的負責影響;確立健全的政商關系;大量起用新人。
節制民粹主義,加快吏治改革。增加工資;區分腐敗和改革上的一些失誤;努力把政務官和事務官區分開來。
模式是一種文化、文明意義上的大的架構,而不是具體的政策。
今天中國的民族主義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力量:[1]傳統比較“左”的力量;[2]保守主義力量;[3]憤青式民族主義;[4]民族主義的利益相關者。盲目的民族主義會走向封閉,封閉會走向落后,走向衰落。這既是世界歷史的經驗,也是中國本身歷史的經驗。
任何制度里面都會存在不同形式的政治斗爭。
推進法治之機構,而不能變成維穩機構。
沒有體制內部的因素,外部力量很難真正動搖現存體制。
反腐制度設計不能理想化。
法律講究細節。
不能有官場新秩序已建的麻痹思想,官場建設永遠在路上。要將法治建設置于官場秩序之中。
組織和官員的高度等級化;政黨行政化;執政黨與社會脫節。最后一定會“天怒人怨”。
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上,開放是中國文明最主要的特征。和其他基于宗教之上的文明不同,中國文明的主題是世俗主義。宗教文明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排他性,而世俗文明的最大特征就是包容性。
一個國家的崛起不僅僅是經濟和軍事的崛起,更重要的是軟力量的崛起。(“一帶一路”)。
中國需要加快軍事現代化。要避免蘇聯和西方之間那樣的軍事競爭。
作為“地鎖國家”的中國。王朝以陸地地緣為中心的意識形態。
強化政策知識儲備。
絕對的權力會帶來絕對的腐敗,所以任何力量都需要被平衡。
無論是經濟還是社會制度,所面臨的問題都是深化改革,求得完善。行動當是今天中國改革的主題。改革就是要干活的,人們期待的下一步就是執行。重在執行,舍此無他。
上一篇:普京傳:硬漢普京和他的權力世界
下一篇:槍炮與貨幣:民國金融家沉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