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運
【題解】
《禮運》是《禮記》中的一篇,大約是戰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者托名孔子答問的著作。鄭玄說:“名曰‘禮運’者,以其記五帝、三王相變易,陰陰轉旋之道”。“禮運”的意思是說如果天下都依禮而行,就會天下太平,達到大同世界?!抖Y運》全篇主要記載了古代社會政治風俗的演變,社會歷史的進化,禮的起源、內容以及與社會生活的關系等內容,表達了儒家的社會歷史觀和對禮的看法。其中最負盛名的是關于大同世界亦即孔子心目中的理想國的論述,這代表了孔子和儒家對于理想社會的憧憬,也就是中國文化中對于理想政治的最為人所知的論述。
【原文】
昔者仲尼與于蠟[1]賓,事畢,出游于觀[2]之上,喟然[3]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言偃在側,曰:“君子何嘆?”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4]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5]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6]。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已。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p>
【注釋】
[1]蠟:與“咋”同音。年末之時進行的隆重的祭祀活動,又叫做蠟祭。
[2]觀:與“灌”同音,指的是古代在宗廟門外的小樓。
[3]喟然:深深地感嘆。喟,與“潰”同音。
[4]逮:趕上。
[5]矜:同“鰥”,老而無妻的人。孤:年幼無父的人。獨:年老無子的人。廢疾:肢體殘廢的人。
[6]歸:女子出嫁。
【譯文】
從前,孔子曾參加過魯國的蠟祭。祭記結束后,他出來在宗廟門外的樓臺上游覽,不覺感慨長嘆??鬃拥母袊@,大概是感嘆魯國的現狀。言偃在他身邊問道“老師為什么嘆息?”孔子回答說:“大道實行的時代,以及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當政的時代,我孔丘都沒有趕上,我對它們心向往之。大道實行的時代,天下為天下人所共有。選舉有德行的人和有才能的人來治理天下,人們之間講究信用,和睦相處。所以人們不只把自己的親人當親人,不只把自己的兒女當作兒女,這樣使老年人能夠安享天年,使壯年人有貢獻才力的地方,使年幼的人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使年老無偶、年幼無父、年老無子和殘廢的人都能得到供養。男子各盡自己的職分,女子各有自己的夫家。人們不愿讓財物委棄于無用之地,但不一定要收藏在自己家里。人們擔心有力使不上,但不一定是為了自己。因此,陰謀詭計被抑制而無法實現,劫奪偷盜殺人越貨的壞事不會出現,所以連住宅外的大門也可以不關。這樣的社會就叫做大同世界?!?/p>
【原文】
“今大道既隱[7],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已,大人世及[8]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已。故謀用是[9]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10]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于禮者也。以著[11]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12]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勢[13]者去[14],眾以為殃。是謂小康?!?/p>
【注釋】
[7]隱:退去、消散之意。
[8]世及:古代傳位的兩種主要方式,分別指的是父傳子和兄傳弟。
[9]用是:由此。
[10]選:表現出色、能成就大事之人。
[11]著:表現出來,展露。
[12]刑:范式,優秀。
[13]勢:擔負職務。
[14]去:辭去,驅逐。
【譯文】
“如今大道已經消逝了,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財產。人們各把自己的親人當作親人,把自己的兒女當作兒女,財物和勞力都為私人擁有。諸侯天子們的權力變成了世襲的,并成為名正言順的禮制,修建城郭溝池作為堅固的防守。制定禮儀作為綱紀,用來確定君臣關系,使父子關系淳厚,使兄弟關系和睦,使夫妻關系和諧,使各種制度得以確立,劃分田地和住宅,尊重有勇有智的人,為自己建功立業。所以陰謀詭計因此興起,戰爭也由此產生了。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旦,由此成為三代中的杰出人物。這六位君子,沒有哪個不謹慎奉行禮制。他們彰顯禮制的內涵,用它們來考察人們的信用,揭露過錯,樹立講求禮讓的典范,為百姓昭示禮法的儀軌。如果有越軌的反常行為.有權勢者也要斥退,百姓也會把它看成禍害。這種社會就叫做小康?!?/p>
【原文】
言偃復問曰:“如此乎禮之急也?”孔子曰:“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詩曰:‘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15]死?’是故夫禮,必本于天,殽[16]于地,列[17]于鬼神,達[18]于喪祭射御、冠昏朝聘。故圣人以禮示之,故天下國家可得而正也?!?/p>
【注釋】
[15]遄:與“傳”同音,立即、馬上的意思。
[16]殽:與“效”相通,仿效的意思。
[17]列:使動用法,使……有順序的意思。
[18]達:表現、顯現。
【譯文】
言偃又問道:“禮果真就是這樣的緊要嗎?”孔子說:“禮,是先王用來遵循天的旨意,用來治理人間萬象的,所以誰失掉了禮誰就會死亡,誰得到了禮誰就能生存?!对娊洝飞险f:‘你看那老鼠還有個形體,做人怎能無禮。如果做人而無禮,還不如早點死掉為好!’因此,禮這個東西,一定是源出于天,效法于地,參驗于鬼神,貫徹于喪禮、祭禮、射禮、鄉飲酒禮、冠禮、婚禮、覲禮、聘禮之中。所以圣人用禮來昭示天下,而天下國家才有可能步入正軌?!?/p>
【原文】
言偃復問曰:“夫子之極言禮也,可得而聞與?”孔子曰:“我欲觀夏道,是故之杞[19],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時》[20]焉。我欲觀殷道,是故之宋[21],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22]焉?!独で分x,《夏時》之等,吾以是觀之。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23],汙尊而抔飲,蕢桴而土鼓,猶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及其死也,升屋而號,告曰:‘皋,某復!’然后飯腥而苴孰。故天望而地藏也,體魄則降,知氣在上。故死者北首,生者南鄉。皆從其初。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橧巢[24]。未有火化[25],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麻絲,衣其羽皮。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26]金合士,以為臺榭宮室牖[27]戶。以炮以燔,以亨以炙[28],以為醴酪。治其麻絲,以為布帛,以養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從其朔?!?/p>
【注釋】
[19]杞:古代的國家名,是夏禹的后代所建。
[20]《夏時》:夏代通用的歷法書。
[21]宋:古代的國家名,是商湯的后代所建。
[22]《坤乾》:古代占卜算卦的書,主要依托陰陽理論來進行推算。
[23]捭豚:捭,與“擘”通假。豚,指所有的獸肉。
[24]營窟:古人用土堆壘成的住處。槽巢:用薪柴搭建成的巢室。
[25]火化:在古代指的是用火燒食物吃。
[26]范:制造器物時所用的模具。
[27]牖:與“有”同音,指家中的窗戶。
[28]以炮以燔,以亨以炙:炮,用土將生食包裹起來進行烘烤。燔:燒制成熟食。亨:與“烹”同,煮熟之意。炙:烤制之意。
【譯文】
言偃又問道:“老師把禮講得這般要緊,可以講得更詳細點嗎?”孔子說:“我曾想研究一下夏代的禮,所以特地跑到杞國考察,但因年代久遠,留下的文獻太少,只得到了一種叫《夏時》的書。我又想研究一下殷代的禮,所以特地跑到宋國去考察,留下的文獻也很少,只得到了一種叫《坤乾》的書。我就根據這兩種書談談吧。上古禮的產生,是從飲食開始的,那時的人們尚未發明陶器,他們把谷物、小豬放在燒熱的石頭上焙烤,挖個小坑當酒杯,雙手捧起來喝,用土摶成的鼓槌,壘個小土臺子就當鼓,在他們看來,用自己的這種生活方式來表達對于鬼神的敬意,好像也是可以的。這便有了最原始的祭禮。等到他們死的時候,其家屬就上到屋頂向北方高喊:‘喂!親人某某你回來吧!’招魂之后,就把生稻生米含在死者口中,到了送葬的時候,又用草葉包著熟食作為祭品送他上路。就這樣向天上招魂,在地下埋葬,肉體入之于地,靈魂升之于天。所以死人頭皆朝北,北向是陰;活人都面向南,南方是陽?,F在實行的這些禮儀都是古代傳下來的。在上古先王之時,沒有宮室一類建筑,冬天就住在土壘的洞穴里,夏天就住在棍棒搭成的巢窠里;那時候還不懂得熟食,生吃草木之實和鳥獸之肉,喝鳥獸的血,連肉帶毛的生吞;那時候還不知道麻絲可以織布作衣,就披上鳥羽獸皮當衣服。后來有圣人出世,才懂得火的種種作用,于是用模型鑄造金屬器皿,和合泥土燒制磚瓦,用來建造臺榭宮室門窗;又用火來焙、來燒、來煮、來烤,釀造甜酒和醋漿。又利用絲麻,織成布帛,用來供養活人,料理死者,用來祭祀鬼神和上帝。凡此種種,也都是沿襲上古的做法。
【原文】
“故玄酒在室,醴醆在戶,粢醍在堂,澄酒在下[29]。陳其犧牲,備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鐘鼓,修其祝嘏,以降上神與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齊上下,夫婦有所,是謂承天之祜。作其祝號,玄酒以祭,薦其血毛,腥其俎,孰其肴,與其越席,疏布以冪,衣其澣帛,醴醆以獻,薦其燔炙[30]。君與夫人交獻,以嘉魂魄,是謂合莫。然后退而合亨[31],體其犬豕牛羊,實其簠簋籩豆铏羹,祝以孝告,嘏以慈告,是謂大祥。此禮之大成也?!?/p>
【注釋】
[29]醴醆:與“禮盞”同音,指的是除去殘渣的甜酒和盛在盞中的蔥白色的酒。粢醍:與“齊緹”同音,指的是一種淺紅色的酒。澄酒:指的是帶有殘渣的赤紅色稍清的酒。
[30]燔炙:指的是將肉烤制成肉干。
[31]合亨:之前的制作過程并未將食物完全做熟,所以要再加烹制。
【譯文】
因為重視上古的習見習聞,所以在祭祀的時候,玄酒擺在室內,醴和醆擺在門旁,粢醍擺在堂上,澄酒擺在堂下,同時要陳列犧牲,備齊鼎俎,安排各種樂器,精心擬制饗神之辭和神佑之辭,用以迎接天神和祖宗的降臨。通過祭祀中的種種禮儀,或表示規范君臣的關系,或表示加深父子的感情,或表示和睦兄弟,或表示上下均可得到神的恩惠,或表示夫婦各有自己應處的地位。這樣的祭祀就叫承受上天的賜福。擬定祝辭中的種種美稱,設置玄酒以祭神,先將牲的血毛獻進,再將生肉載于俎上進獻,再將半生不熟的排骨肉獻上。主人主婦親踐蒲席,用粗布蒙上酒樽,身穿祭服,獻過醴酒,又獻醆酒,獻過烤肉,又獻烤肝。國君與夫人向神交替進獻,使祖宗的靈魂感到快慰,這就叫子孫的精神和祖先的靈魂在冥冥之中相會。祭祀進行到向今人獻食時,就把方才獻神的生肉、半生不熟的肉放在鑊里合煮,直到煮熟,然后區別犬豕牛羊的不同部位,放到該放的容器里,以招待來賓和自家兄弟。祝辭要表達主人對神的孝敬之意,神的保佑之辭也充溢著對子孫的愛護之心,這就叫大吉大利。這就是禮的大致情況。”
【原文】
孔子曰:“于呼哀哉!我觀周道,幽厲傷之,吾舍魯何適矣!魯之郊禘[32],非禮也,周公其衰矣!杞之郊也,禹也;宋之郊也,契[33]也。是天子之事守也。故天子祭天地,諸侯祭社稷。祝嘏[34]莫敢易其常古,是謂大假[35]。祝嘏辭說,藏于宗祝巫史,非禮也,是謂幽國。醆斝[36]及尸君,非禮也,是謂僭君。冕弁[37]兵革,藏于私家,非禮也,是謂脅君。大夫具官,祭器不假,聲樂皆具,非禮也,是謂亂國。故仕于公曰臣,仕于家曰仆。三年之喪,與新有昏者,期不使。以衰裳入朝,與家仆雜居齊齒,非禮也,是謂君與臣同國。故天子有田以處[38]其子孫,諸侯有國以處其子孫,大夫有采以處其子孫,是謂制度。故天子適諸侯,必舍其祖廟,而不以禮籍入,是謂天子壞法亂紀,諸侯非問疾吊喪,而入諸臣之家,是謂君臣為謔。是故,禮者君之大柄也,所以別嫌明微,儐[39]鬼神,考制度,別仁義,所以治政安君也。故政不正則君位危,君位危則大臣倍[40]、小臣竊。刑肅而俗敝,則法無常,法無常而禮無列,無禮列則士不事也。刑肅而俗敝,則民弗歸也,是謂疵國?!?/p>
【注釋】
[32]禘:與“第”同音,是古代的祭祀名,指帝王諸侯祭祀始祖或者夏季宗廟中舉行的祭祀。
[33]契:與“謝”同音,傳說中商的始祖。
[34]嘏:與“假”同音,或者與“鼓”同音,福祿的意思。
[35]大假:與大祥意思相通?!凹佟币彩恰按蟆钡囊馑肌?/p>
[36]斝:與“假”同音。一種銅制的酒器,圓口,三只腳。
[37]弁:與“變”同音,皮革做成的帽子。
[38]處:使動用法,使……居住,安置的意思。
[39]儐:與“賓”同音,接待、招待。
[40]倍:與“背”相通,背叛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真是可悲??!我考察周代的禮,發現經過幽、厲之亂,已被破壞得差不多了,就目前來說,只有魯國還差強人意。但是,魯國舉行的郊天禘祖,也不合乎禮的規定,魯是周公的封國,竟然也如此數典忘祖,說明周禮真是衰敗了。杞國國君郊天禘禹,宋國國君郊天禘契,因為他們是天子的嫡系后裔,所以才可以奉行郊禘。所以只有天子才可以祭天地,諸侯只能祭祀自己國土內的社神與稷神。”祝辭和嘏辭不敢改變其傳統格式,這就叫大福大祥。祝辭和嘏辭,本當藏于宗廟,而今卻藏于宗伯太祝和巫官史官之家,這是不合禮的,這說明其中有鬼,這就叫陰謀之國。醆斝是天子用以獻尸的酒器,而今竟然一般諸侯也用,這不合禮,這叫作僭越之君。冕弁是國君的禮服,兵器甲胄是國君的武備,而今卻藏于大夫之家,這就叫威脅國君。大夫竟然也百官具備,祭器不用外借,八音齊備,這不合禮,這叫混亂之國。在國君那里任職叫做臣,在大夫家里任職叫做仆。臣仆如果遇到父母之喪,或者是剛結過婚,至少應該一年不派差使。在居喪期間戴孝上班,或是仍和家仆雜居一起,沒上沒下,也不合禮,這就叫做君臣共有國家。天子有土地可以封其子孫為諸侯,諸侯有國家可以封其子孫為大夫,大夫有采地可以養活其子孫。這就叫制度。所以天子到諸侯之國去,一定要下榻在諸侯的祖廟,但如果住進時無視禮簿上所載諸侯國的忌諱,那就叫做天子違法亂紀。諸侯如果不是由于探病吊喪而隨便進入諸臣之家,那就叫君臣互相戲謔。所以說,禮是國君治理國家的最有力的工具,有了它才好區別嫌疑,明察幽隱,敬事鬼神,訂立制度,賞罰得當,總而言之.有了它才好治理國家,維護君權。所以,國政如果不以禮為準繩就會導致君權動搖,君權動搖就會導致大臣背叛,小臣偷竊。這時候盡管用嚴刑峻法來挽救,但因風俗凋敝,由此而引起法令無常,法令無常自然又引發禮儀亂套,禮儀亂套就讓士人無法做事。刑罰嚴峻加上風俗敗壞,老百姓就不會歸心了。這就叫有疵病之國?!?/p>
【原文】
“故政者君之所以藏身也。是故夫政必本于天,殽[41]以降命。命降于社之謂殽地,降于祖廟之謂仁義,降于山川之謂興作,降于五祀之謂制度,此圣人所以藏身之固也。故圣人參于天地、并于鬼神以治政[42]也。處其所存[43],禮之序也;玩[44]其所樂,民之治也。故天生時而地生財,人其父生而師教之。四者君以正用之,故君者立于無過之地也?!?/p>
【注釋】
[41]殽:與“效”相通,仿效。
[42]治政:制定各項政策法規。
[43]所存:指天地運行的道理。
[44]玩:研習。
【譯文】
“所以,禮實在是國君借以安身立命的法寶。所以禮一定源出于天,依據天道而頒降政令。有的禮是源出于地,依據地道而頒降社祭的政令。有的禮是源出于鬼神,列祖列宗、山川之神、五祀之神,因此而產生了體現仁義的宗廟之禮,祭祀山川之神,以備日后國家的基本建設不出紕漏,祭祀五祀之神,以化作各項制度,這才是古代圣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所以圣人是上參于天,下驗于地,又考察了鬼神,以此來制訂政令。圣王能處理好天地鬼神的存在次第,禮的次序也就有了;能玩味天地鬼神的愛好所在,民眾的治理也就好辦了。天生四時,地生財貨,人,父母生他,老師教他。這四者國君用來使它們各得其正。所以做國君的必須正身立于無有過錯之地?!?/p>
【原文】
“故君者所明[45]也,非明人者也;君者所養也,非養人者也;君者所事也,非事人者也。故君明人則有過,養人則不足,事人則失位。故百姓則[46]君以自治也,養君以自安也,事君以自顯也。故禮達而分定,故人皆愛[47]其死而患其生。故用人之知[48]去其詐,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貪。故國有患,君死[49]社稷,謂之義,大夫死宗廟,謂之變。”
【注釋】
[45]明:指讓別人效仿,給他人做榜樣。
[46]則:以……為準則,效仿。
[47]愛:吝惜。
[48]知:與“智”相通,智慧。
[49]死:這里用作動詞,為……而死。
【譯文】
“所以,作為國君,應是人們效法的榜樣,而不是效法他人的;應是人們樂于供養,而不是供養他人的;應是人們服侍的對象,而不是服侍他人的。所以,如果國君效法他人就說明國君犯有過錯,國君一身而供養全體國民肯定其力不足,國君如果服侍他人就意味著丟掉了國君的寶座。所以,百姓都是效法國君以達到自我管理,供養國君以達到自我安定,服侍國君以達到抬高自己。舉國上下都明白了這個禮,上下名分確定,就會人人都樂于為國犧牲而恥于茍且偷生。國君要重用有智、有勇、有仁的人,但要注意取其長而避其短。對于有智的人要謹防其詐偽,對于有勇的人要避免其感情沖動,對于有仁的人要警惕其貪婪。國家有了外患,國君與國土共存亡,這是理所當然的;大夫為保衛國君宗廟而死,這是職責所在,也是正當的?!?/p>
【原文】
“故圣人耐[50]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者,非意[51]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義,明于其利,達于其患,然后能為之。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弟[52]、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講信修[53]睦,謂之人利,爭奪相殺,謂之人患。故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義,講信修睦,尚辭讓,去爭奪,舍禮何以治之?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故欲惡者,心之大端[54]也。人藏其心,不可測度也。美惡皆在其心,不見其色也,欲一以窮之,舍禮何以哉?”
【注釋】
[50]耐:能。
[51]意:與“臆”相通,隨意猜測。
[52]弟:與“悌”相通,敬愛、順從兄長。
[53]修:提倡。
[54]大端:最基本的表現征兆,主要內容。
【譯文】
“所以圣人能夠使整個天下像是一個家庭,全體國民像是一個人,并不是憑著主觀臆想,而是憑著了解人情,洞曉人義,明白人利,熟知人患,然后才能做到。什么叫做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這七種不學就會的感情就是人情。什么叫做人義?父親慈愛,兒子孝敬,兄長友愛,幼弟恭順,丈夫守義,妻子聽從,長者惠下,幼者順上,君主仁慈,臣子忠誠,這十種人際關系準則就叫人義。講究信用,維持和睦,這叫做人利。你爭我奪,互相殘殺,這叫做人患。圣人要想疏導人的七情,維護十種人際關系準則,崇尚謙讓,避免爭奪,除了禮以外,沒有更好的辦法。飲食男女,是人的最大欲望所在。死亡貧苦,是人的最大厭惡所在。這最大欲望和最大厭惡,構成了人心日夜思慮的兩件大事。每人都把心思藏在肚子里,深不可測。美好或丑惡的念頭都深藏在心,從外表來看誰也看不出來,要想徹底搞清楚,除了禮之外恐怕也沒有別的辦法。”
【原文】
“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故天秉陽,垂日星,地秉陰,竅[55]于山川,播五行于四時,和而后月生也。是以三五[56]而盈,三五而闕[57],五行之動,迭相竭也。五行、四時、十二月,還相為本也。五聲、六律、十二管,還相為宮也。五味、六和、十二食,還相為質也。五色、六章、十二衣,還相為質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別聲、被色而生者也?!?/p>
【注釋】
[55]竅:動詞,形成洞穴、貫通。
[56]三五:十五天。
[57]闕:與“缺”相通。
【譯文】
“人是感于天覆地載之德、陰陽二氣交合、形體和精靈結合、吸收五行的精華而生。所以天持陽氣,垂示日月星辰的光芒;地持陰氣,借山河為孔穴而吞吐呼吸。分布五行于四季,四季順序分明,日行循軌,月亮才會按時出現。所以每月的前十五天,月亮由月牙變成滿月,后十五天,又由滿月變成月牙。五行的運轉,此去彼來,輪流作主。五行四季十二月,依次交替為本始。五聲六律十二管,依次交替為宮聲。五味六和十二食,依次交替為主味。五色六章十二衣,依次交替為主色。所以說,人是天地的心靈,是由五行構成的萬物之首,是懂得何時應吃何味為好、何時應聽何聲為好、何時應穿何種顏色之衣為好的一種精靈。”
【原文】
“故圣人作則[58],必以天地為本,以陰陽為端,以四時為柄,以日星為紀,月以為量,鬼神以為徒[59],五行以為質,禮義以為器[60],人情以為田[61],四靈以為畜。以天地為本,故物可舉也。以陰陽為端,故情可睹也。以四時為柄,故事可勸也。以日星為紀,故事可列也。月以為量,故功有藝也。鬼神以為徒,故事有守也。五行以為質,故事可復也。禮義以為器,故事行有考也[62]。人情以為田,故人以為奧[63]也。四靈以為畜,故飲食有由[64]也?!?/p>
【注釋】
[58]則:法則、制度。
[59]徒:同伴、伴侶。
[60]器:工具。
[61]田:指治理對象。
[62]考:成。
[63]奧:主體。
[64]由:由來。
【譯文】
“所以圣人制作法則,一定要取法天地以為根本,取法陰陽以為大端,取法四時以為關鍵,取法日月星辰以為綱紀,取法月之圓缺以為區分,取法大地以山川為徒屬,取法五行以為主體,把禮義當作耕地的工具,把人情當作田地,如果做到這些,四靈,也成家畜。因為以天地為根本,所以萬物都能包羅;以陰陽為大端,所以人情可以察覺;以四時為關鍵,所以農時不失,事功易成;以日星為綱紀,所以做事的順序便于安排;以月之圓缺為區限,所以每月干啥都有條不紊;以山川為徒屬,所以人人皆有職守;以五行為主體,所以事事皆可終而復始;把禮義作為工具,所以事事才能辦得成功;把人情當作田地,所以圣人就是田地的主人;把四靈作為家畜,所以飲食有所取材?!?/p>
【原文】
“何謂四靈?麟鳳龜龍謂之四靈。故龍以為畜,故魚鮪不淰[65]。鳳以為畜,故鳥不獝[66]。麟以為畜,故獸不狘[67]。龜以為畜,故人情不失。故先王秉蓍[68]龜,列祭祀,瘞[69]繒[70],宣祝嘏辭說,設制度,故國有禮,官有御,事有職,禮有序?!?/p>
【注釋】
[65]淰:與“審”同音,魚驚走的意思。
[66]獝:與“敘”同音,鳥驚飛的意思。
[67]狘:與“謔”同音,獸驚走的意思。
[68]蓍:與“詩”同音,用來占卜的草。
[69]瘞:與“意”同音,掩埋的意思。
[70]繒:與“增”同音,絲織品的總稱。
【譯文】
“什么叫做四靈?麟、鳳、龜、龍,它們是四類動物之王,被叫做四靈。所以,如果龍已成為家畜,那么它的鱗族部下也就尾隨而來;如果鳳已成為家畜,那么它的羽族部下也就紛然而至;如果麟已成為家畜,那么它的毛族部下也就乖乖歸順;如果龜已成為家畜,那就可用以占卜,預先察知人情。所以先王秉持蓍草和龜甲,安排祭祀,瘞繒(掩埋絲帛,祭地禮)降神,宣讀祝辭和嘏辭,設立種種制度。于是國人皆彬彬有禮,百官各治其事,百事都有規章,凡所行禮,皆有次序。”
【原文】
“故先王患禮之不達于下也。故祭帝于郊,所以定天位也;祀社于國,所以列地利也;祖廟,所以本仁也;山川,所以儐[71]鬼神也;五祀,所以本事也。故宗祝在廟,三公在朝,三老在學,王前巫而后史,卜巫瞽[72]侑[73],皆在左右。王中,心無為也,以守至正。故禮行于郊,而百神受職焉;禮行于社,而百貨可極焉;禮行于祖廟,而孝慈服焉;禮行于五祀,而正法則焉。故自郊社、祖廟、山川、五祀,義之修而禮之藏[74]也?!?/p>
【注釋】
[71]儐:接待、招待。
[72]瞽:樂師。
[73]侑:勸人酒食。這里特指飲食的時候陪侍的人。
[74]藏:歸宿,寄托。
【譯文】
“先王擔心禮教不能普及于下民,所以在南郊祭上帝,借以昭示天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又祭土神于國內,借以昭示大地為人類生存提供的種種便利;又祭祖于廟,借以昭示凡我族人均應相愛;又祭祀山川,借以昭示要禮敬冥冥之中的鬼神;又舉行五祀之祭,借以昭示各種制度來源于此。所以,天子在宗廟中,有宗祝相助;在朝中,有三公輔佐;在太學中.有三老給提建議;在天子的身邊,前有掌理神事的巫,后有負責記錄言行的史,負責占卜的官員、負責奏樂、負責規諫的官員,都在天子的左右,天子居中,心里沒有任何雜念,只需恪守至正之道就行了。所以,祭天于南郊,天上的眾神就會各司其職;祭地于國,地上的種種資源就都可利用;祭祖于廟,孝慈之道就會得到推行;舉行五祀之祭,各種法則制度就會得到遵守。由此看來,祭天、祭地、祭祖、祭山川、祭五祀,都是借助于禮而昭示其含義的。”
【原文】
“是故夫禮,必本于大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列而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于天也。夫禮必本于天,動而之地,列而之事,變而從時,協于分藝。其居人也曰養,其行之以貨力、辭讓、飲食、冠昏、喪祭、射御、朝聘?!?/p>
【譯文】
“因此,禮必定源出于太一,太一分為二,在上者為天,在下者為地,天又轉變為陽,地又轉變為陰,陽氣變為春夏,陰氣變為秋冬,于是有了四季,于是有了鬼神。圣人制禮,皆據此而頒降政令,這是取法于天的。禮一定是源出于太一和天,其次效法于地,其次效法五祀,其次效法四時,而且合乎每月行令的準則。禮在人事上也叫做義,具體表現為財貨、精力、辭讓、飲食、冠婚、喪祭、射鄉、朝聘等項禮儀。”
【原文】
“故禮義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講信修睦,而固人之肌膚之會、筋骸之朿也。所以養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所以達天道,順人情之大竇[75]也。故唯圣人為知禮之不可以已也。故壞國、喪家、亡人,必先去其禮。故禮之于人也,猶酒之有櫱[76]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故圣王修義之柄、禮之序以治人情。故人情者,圣王之田[77]也。修禮以耕之,陳義以種之,講學以耨[78]之,本仁以聚[79]之,播樂以安之。”
【注釋】
[75]大竇:最基本的情理。
[76]蘗:釀酒制醬發酵時候用的曲。
[77]田:操作的場所。
[78]耨:除草。
[79]聚:團結、聯合,收獲。
【譯文】
“所以說,禮義這個東西,是做人的頭等大事。人們用禮來講究信用,維持和睦,使彼此團結得就像肌膚相接、筋骨相連一樣。人們把禮作為養生送死和敬事鬼神的頭等大事,把禮作為貫徹天理、理順人情的重要渠道。所以只有圣人才知道禮是須臾不可或缺的,因此,凡是國亡家破身敗的人,一定是由于他先拋開了禮,才落得如此下場。所以,禮對于人來說,好比是釀酒要用的曲,君子德厚,釀成的酒也便醇厚,小人德薄,釀成的酒也便寡味。所以圣王牢持禮、義這兩件工具,用來治理人情。打比方來講,人情好比田地,圣王好比田主,圣王用禮來耕耘,用陳說義理當作下種,用講解教導當作除草,用施行仁愛當作收獲,用備樂置酒當作農夫的犒勞?!?/p>
【原文】
“故禮也者,義之實也,協諸義而協,則禮雖先王未之有,可以義起也。義者,藝之分、仁之節也。協于藝,講于仁,得之者強。仁者義之本也,順之體也,得之者尊。故治國不以禮,猶無耜[80]而耕也;為禮不本于義,猶耕而弗種也;為義而不講之以學,猶種而弗耨也;講之于學而不合之以仁,猶耨而弗獲也;合之以仁而不安之以樂,猶獲而弗食也;安之以樂而不達于順,猶食而弗肥也。四體既正,膚革充盈,人之肥也。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職相序,君臣相正,國之肥也。天子以德為車,以樂為御,諸侯以禮相與[81],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謂大順。大順者,所以養生、送死、事鬼神之常也。故事大積焉而不苑[82],并行而不繆[83],細行而不失,深而通,茂而有間,連而不相及也,動而不相害也。此順之至也。故明于順,然后能守危也?!?/p>
【注釋】
[80]耜:與“四”同音,古代一種類似于鐵鍬的農具。
[81]相與:相交、相處。
[82]苑:匯集、堵塞。
[83]繆:悖謬、不合情理。
【譯文】
“可以這樣說,禮是義的制度化。有些禮的條文,拿義的標準去衡量無一不合,但先王并無明文規定,這也不妨后人因時制宜。義是區分是非的標準,衡量仁愛的尺度。符合標準,符合仁愛,誰做到這兩條誰就強大。仁是義的基礎,又是貫通天理人情的具體表現,誰能做到仁誰就會被人尊敬。所以,治國而不用禮,就好比耕田而不用農具;制禮而不源本于義,就好比耕地而不下種;有了義而不進行講解教育,就好比下種而不除草;有了講解教育而不和仁愛結合,就好比雖然除草而不去收獲;和仁愛結合了而不備樂置酒犒勞農夫,就好比雖然顆粒歸倉而不讓人食用;備樂置酒犒勞農夫了而沒有達到自然而然的境界,就好比飯也吃了但身體卻不強健。四肢健全,肌膚豐滿,這是一個人的身體強健。父子情篤,兄弟和睦,夫婦和諧,這是一個家庭的身體強健。大臣守法,小臣廉潔,百官各守其職而同心協力,君臣互相勉勵匡正,這可以看作是一個國家的身體強健。天子把道德當作車輛,把音樂當作駕車者,諸侯禮尚往來,大夫按照法度排列次序,士人根據信用互相考察,百姓根據睦鄰的原則維持關系,這可以看作是整個天下的身體強健。一個人的身體強健,一個家庭的身體強健,一個國家的身體強健,整個天下的身體強健,這些合在一起就叫做大順。大順,它是用來養生、送死、敬事鬼神的永恒法則。達到了大順,即使是日理萬機也不會有一事耽擱,兩件事一齊進行也不會互相妨礙,行為雖然細小也不至于有什么閃失,盡管深奧卻可以理解,盡管嚴密卻不乏通道,既互相關聯而又彼此獨立,循規運動而不互相排斥,這便是順的最高境界。由此看來,明白了順的重要性,才能時時警惕,守住高位。禮的最大特點就是講究區別,禮數該少的就不能增加,禮數該多的也不能減少,只有這樣,才能維系人情,和合上下而各安其位?!?/p>
【原文】
“故禮之不同也,不豐也,不殺也,所以持情而合危也。故圣王所以順,山者不使居川,不使渚[84]者居中原,而弗敝也。用水、火、金、木,飲食必時,合男女、頒爵位必當年德,用民必順,故無水旱昆蟲之災,民無兇饑妖孽之疾。故天不愛其道,地不愛其寶,人不愛其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車[85],河出馬圖,鳳皇麒麟,皆在郊棷。龜龍在宮沼,其余鳥獸之卵胎,皆可俯而窺也。則是無故,先王能修禮以達義,體信以達順,故此順之實也。”
【注釋】
[84]渚:水中小洲。
[85]器車:這里指制造車輛所用的材料。
【譯文】
“所以圣王順著天時、地利、人情而制禮,不使慣于山居者徙居水旁,不使慣于居住河洲者遷居平原,這樣,人們就會安居樂業。使用水、火、金、木和飲食,都要因時制宜。男婚女嫁,應當及時;頒爵晉級,應當依據德行。使用百姓要趁農閑,不奪農時,所以就沒有水旱蝗螟之災,也沒有兇荒妖孽作祟。這就造成天不吝惜其道,地不吝惜其寶,人不吝惜其情的太平盛世。于是天降廿露,地涌甘泉,山中出現現成的器皿和車輛,大河中出現龍馬負圖,鳳凰、麒麟、神龜、蛟龍四靈畢至,或棲息在郊外的草澤,或畜養在宮中的水池,至于尾隨四靈而來的其他鳥獸更是遍地作巢,與人類友好相處,它們產的卵,人們低頭就可以看到,它們懷的胎,人們伸手就可以摸到。這沒有別的原因,只是由于先王能夠通過制禮而把種種天理人情加以制度化,又通過誠信以達到順應天理人情的緣故。而太平盛世也不過是順應天理人情的結果罷了。”
上一篇:禮記全集《禮器》原文賞析與注解
下一篇:禮記全集《祭義》原文賞析與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