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錯論
晁錯論
北宋·蘇軾
【題解】
晁錯是西漢杰出的政治家和政論家,曾擔任景帝的御史大夫。鑒于當時諸侯王的勢力日益膨脹,他便向景帝提出“削藩”的建議,景帝采納而實行,結果激起了吳、楚等七國借口誅殺晁錯而發動的叛亂。景帝只好殺晁錯“以謝天下”。本文是蘇軾總結晁錯削藩失敗的教訓,得出晁錯被殺的根本原因在于自己,也就是“自禍”,而非景帝之過錯。
【原文】
天下之患,最不可為者,名為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坐觀其變,而不為之所[65],則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強為之,則天下狃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66]。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為能出身為天下犯大難,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強期月之間,而茍以求名之所能也。
【注釋】
[65]所:處所,這里指解決問題的措施。
[66]狃(niǔ):習以為常。
【譯文】
天下的禍患,最難處理的是表面上太平無事,但實際上卻隱藏著不可預測的危機。眼看著事情發生變化,卻不去想辦法解決,恐怕就會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局面;如果一開始就用強制的手段解決這些隱患,那么天下的人由于習慣了社會表面的安定,而不會信任我們。只有那些仁人志士、杰出的人物,才能不怕艱險挺身而出為國家效力,以求建立功勛;這本來就不是那些希望在短時期內獲得名利的人所能做到的。
【原文】
天下治平,無故而發大難之端;吾發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辭于天下。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責,責天下之禍,必集于我。昔者晁錯盡忠為漢,謀弱山東之諸侯,山東諸侯并起,以誅錯為名;而天子不以察,以錯為之說。天下悲錯之以忠而受禍,不知有以取之也。
【譯文】
天下安定太平,突然無緣無故引發災難;要做到我能發起它,我又能解決它,然后才能在天下人面前有話可說。如果事到臨頭卻想循規蹈矩地避開它,讓別人去承擔責任,那么災難的罪魁禍首就是自己了。當年晁錯忠心耿耿為漢朝出力,謀劃削弱山東各國諸侯王的勢力,山東諸侯王合力起兵,借誅殺晁錯的名義反叛朝廷;但是皇帝不曾洞察到他們的險惡用心,就錯殺了晁錯來向諸侯解釋。天下人都替晁錯惋惜,認為他太盡忠朝廷反遭殺身之禍,卻不知晁錯被殺也是他咎由自取啊。
【原文】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鑿龍門,決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蓋亦有潰冒沖突可畏之患[67];惟能前知其當然,事至不懼,而徐為之圖[68],是以得至于成功。
【注釋】
[67]潰冒沖突:洪水沖破堤防,橫沖直闖。突,水勢奔騰。
[68]徐:緩慢,這里有從容之意。
【譯文】
自古能夠建立大功業的人,不僅有超出世俗的才能,同時也必須有堅忍不拔的意志。從前大禹治理洪水,鑿開龍門堤口,疏通大河,把黃河的水疏導到大海中去。當他的治水功業尚未完成時,也存在堤壩被沖毀、洪水橫沖直闖那種可怕的災難。只有他事先預料到這些可能發生的情況,災難來了也不驚慌失措,而是從容不迫地規劃解決,所以才獲得了最后的成功。
【原文】
夫以七國之強,而驟削之,其為變,豈足怪哉?錯不于此時捐其身,為天下當大難之沖,而制吳楚之命,乃為自全之計,欲使天子自將而己居守。且夫發七國之難者,誰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將之至危,與居守至安;己為難首,擇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義士所以憤怨而不平者也。
【譯文】
以七國諸侯這樣強盛的勢力,想驟然削弱它們,他們起來反抗,這有什么奇怪的呢?晁錯在這個時候不為國家捐軀,不為天下人站到抵擋大難的前列,消滅吳、楚等國的力量,卻只為保全自己著想,慫恿皇帝親自帶兵出征,自己留守后方。那么引發七國叛亂的又是誰呢?自己既想求得名譽,又怎能逃避由此而來的禍患呢。親自出征是極其危險的,而留守后方則是很安全的,你是引發這場禍亂的罪魁禍首,卻選擇留守后方,把極其危險的事推給皇上自己去擔當,這就是忠臣義士感到憤怒而無法忍受的。
【原文】
當此之時,雖無袁盎,亦未免于禍。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將。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難之矣,而重違其議。是以袁盎之說,得行于其間。使吳楚反,錯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礪[69],東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則天子將恃之以為無恐,雖有百盎,可得而間哉?
【注釋】
[69]淬礪:淬,把刀燒紅放入水中使之堅硬。礪,把刀磨快。這里是操勞的意思。
【譯文】
這個時候,即使沒有袁盎這個人,晁錯也不會幸免于死的。為什么呢?因為晁錯想留守后方,卻讓皇帝親自出征。從情理上說,皇帝對此已經很難忍受了,加上許多大臣屢次討論晁錯的錯誤,所以袁盎的讒言就發生了作用。如果吳、楚反叛,晁錯挺身而出,承擔危險的任務,晝夜練兵,做好防守東邊的準備,也不至于使自己的君王受牽累,那么皇帝就會依賴晁錯而不會畏懼,就算有一百個袁盎,他們能找到離間君臣的機會嗎?
【原文】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則無務為自全之計。使錯自將而討吳楚,未必無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悅。奸臣得以乘其隙,錯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禍歟!
【譯文】
唉!世上的君子,想要建立豐功偉績,就不要為保全自己考慮。如果晁錯自己率兵討伐吳、楚,未必就不能成功,就因為他只想著保全自己,而使皇帝不高興。奸臣這才能夠乘隙而入,晁錯保全自己的計策,正是他遭到殺身之禍的原因??!
【評析】
從本文可知,漢景帝為鞏固中央集權,采信大臣晁錯的建議,致使引發了“七國之亂”。由于七國的壓力和袁盎等人的讒言,景帝誅殺了晁錯。有關晁錯之死這一歷史悲劇,傳統的觀點多是為晁錯惋惜,認為他忠心耿耿為漢室效忠效力,反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卻提出了與世人迥異的觀點。文章開頭先闡述一個基本的歷史事實,反復闡明了用不同的手段會帶來不同的結果。想成就功業的仁人志士,應該既能“發”也能“收”,進而引出對晁錯歷史功過的評判。第二段是全文的主體,分析了晁錯的失誤。作者提出,“立大事”要有政治預見性和妥當的處置措施,要有堅忍不拔的意志,要在關鍵時刻能夠挺身而出。最后作者還以大禹治水的英雄事跡為例,表達出自己的理想人格,也進一步指出晁錯操之過急,有發起事端之謀,卻無平息動亂之勇,反而為保全自己推卸責任的舉動,真可謂“自取其禍”。
文章觀點新穎,一改世俗的看法,令人信服。本文是一篇非常優秀的史論文章。
上一篇:《古文觀止·春王正月》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古文觀止·晉獻公殺世子申生》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