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德國哲學家,馬赫主義者,經驗批判主義的創始人之一。他的主要著作有《哲學——按照費力最小的原則對世界思維》、《純粹經驗批判》、《人的世界概念》、《關于心理學的對象的概念的考察》等。
阿芬那留斯公然否認客觀世界的真實存在,斷言“只有感覺才能被設想為存在著的東西”。他提出“思維經濟原則”,認為只有把世界一切事物都看成“感覺的復合”才符合這個原則,因此主張徹底清洗經驗中的客觀物質成分,宣稱“存在著的東西……就是賦有感覺的實體;實體消失了……而感覺依然存在”。他鼓吹感覺可以不要實體而存在,思想可以不要頭腦而存在。他說,“感覺不是頭腦的生理機能”。因此,被列寧稱為“沒有頭腦的哲學家”。他制造了一個“原則同格”論,其本質就是自我和環境、主體和客體是相互關聯、不可分割的同格,自我和環境“總是被我們一起發現的”。其中自我是中心項,是基礎的東西;環境是對立項,是依附的東西,環境離不開自我、沒有自我就沒有環境。但是,自然科學早已證明,在人類出現以前,自然界早已存在,即在沒有任何中心項以前,對立項早就存在了。為了掩飾這一事實同自己理論的矛盾,他提出了所謂“潛在中心項”理論。根據這個理論,他認為可以承認在沒有人類以前就有自然界,但可以設想那個時候有一個“潛在的中心項”或“潛在的自我”存在,而自然界、環境或“對立項”是和這個“潛在中心項”不可分割地聯系著的,是和它“同格的”。這就實際上給信仰主義開了大門。阿芬那留斯企圖用自己的原則同格論攻擊唯物主義,編造出一個“嵌入”說。他把唯物主義關于感覺、思維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是大腦的機能和屬性的反映論污蔑為把看得見的東西放進人的頭腦,把物質放進人的頭腦。他說這是不能容認的“嵌入”。他否定因果性和規律性的客觀存在。他說我們“感覺不到任何運動的必然性”,“我們所感覺到的一切,就是一個現象緊跟著一個現象;”既然沒有任何必然性,那么“因果性的觀念也就和它們一樣地完蛋。”
上一篇:阿索林作品分析
下一篇:阿赫瑪托娃,安娜·安德烈耶芙娜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