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法國著名詩人、文藝批評家,象征主義*文學的先驅,現代主義文學的創始人之一。
他生于巴黎。幼年即喪父,母親改嫁。他的繼父歐皮克上校后來擢升為將軍,在法國第二帝國時期曾被任命為駐西班牙大使。他對波德萊爾的詩人氣質和復雜的心理狀態不理解,常對波德萊爾采取高壓手段。因此父子間的關系十分緊張。這種關系不可避免地影響詩人的精神狀態和創作情緒。但波德萊爾對母親的感情卻非常好。后來,波德萊爾繼承了生父的遺產。1841年他開始寫詩。1848年法國二月革命時,他參加了工人武裝起義,并在巴黎的街壘上辦過一份革命的報刊《大眾解救》。1848年革命失敗后,波德萊爾的內心充滿了悲觀和絕望。1857年路易·波拿巴政變后,這種悲觀與絕望的心緒有增無減,他竟聲言“從此不介入人類的任何論爭”。青年時期,波德萊爾玩世不恭,揮金如土,以致欠債過多,企圖自殺。1857年,詩人的詩集《惡之花》*出版,給詩人帶來聲譽,但第二帝國法庭竟以有傷風化的罪名,判處他三百法郎罰款,并勒令刪去《雷斯諾斯》等6首所謂“淫詩”,1859年出版論著《泰奧菲爾·戈蒂耶論》,從此名聲大振。其時。他的健康情況已經不佳。加上生活上的窮困潦倒,而常躑躅于巴黎鬧市區,有時吸鴉片和大麻麻醉自己。1864年去比利時,想要籌集資金還債,但未能如愿。1865年,健康情況惡化。1866年,在一次參觀中暈倒,從此得了失語癥。7月,隨母親返回巴黎醫治,終因醫治無效,于這一年8月31日逝世。終年僅46歲。
波德萊爾的詩,描寫飲酒、情欲,強調官能感受,表現了詩人憤世嫉俗和對資本主義社會現實的厭倦與逃避的思緒。他對資本主義的現存秩序充滿了仇恨,正如他在致友人的信中所說:“在這部殘酷的書中,我注入了自己的全部思想,整個的心(經過改裝的),整個宗教意識,以及全部仇恨。”然而這種仇恨,正是從另一個極端反映了他對于健康、光明和某種神圣的事物的執著的追求,反映了他對于生活的幻想與愛戀。波德萊爾的著作,改變了世俗關于美丑善惡的看法。他認為,一切用最完美的藝術手段表現出來的詩人的隱秘的和真實的內心境界都是美的,善的。這種美學觀,正反映了現代主義的美學特征,顯示了波德萊爾作為現代主義創始人之一的重要的地位。波德萊爾的詩,謳歌撒旦,贊美該隱,對一切的沉淪者和不幸者表示同情。這種從惡中挖掘美,是波德萊爾詩歌主要的藝術特征。波德萊爾的詩,打破了歐洲此前詩歌多選取自然與田園題材的藩籬,從城市的雜沓的人群中和渲鬧中選材,這一點,體現了波德萊爾詩歌的選材情趣。波德萊爾的詩常用“通感”。他常讓詩中的聲、色、味互通。把斯威登堡的哲學“感應說”運用于文學,這是波德萊爾對于詩歌的重大貢獻。從他以后,“通感”幾乎成了所有象征派詩歌的主要藝術表現的標志。
波德萊爾的詩充滿著悲觀與絕望,有時流于晦澀費解,這是它的不足。但他的詩開創法國詩壇的一代新風,揭開了現代主義詩歌的新篇章,這又是波德萊爾對文學事業的重要貢獻。紀德在《惡之花》*序文中曾稱贊他是“無比的藝術家”。
除《惡之花》外,詩人尚有散文詩集《人為的天堂》(1860)《巴黎的憂郁》*(1869),文學和美術評論集《美學管窺》(1868)和《浪漫主義藝術》。他還翻譯有美國詩人愛倫·坡*的《奇異故事集》和《奇異故事續集》等。
上一篇:波伏瓦,西蒙娜·德作品分析
下一篇:波特,凱瑟琳·安妮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