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兵法散文·國防論》原文鑒賞
[原文](節選)
第一篇國防經濟學
導言第一種
與塞克脫將軍佛蘭克教授談話資料
同外國人談天,要想得到一點益處,有兩種辦法: 第一種,研究他的著作,發見了幾個問題,做幾句簡單的問句,請他答復。第二種,將我自己的意思并疑問,述成一個明了的系統,先期請他看了,然后再同他談話,比較的議論上可有一個范圍。塞將軍的“一個軍人的思想”等著作并佛教授的替秦始皇呼冤的王道(對霸道)主義,我是知道的。但是我這短短旅行,沒有工夫研究理論,我所需要的是解決當前問題。所以我於約期會面之先,草此一文,送給他們兩位。結果塞將軍因病,又因為忙,僅僅得了五分鐘的談話,佛教授則暢談兩回。今先將此文錄如下:
研究高深兵學的人,沒有不感到歷史研究的重要,近世德國首先創造了歷史哲學,歷史的研究蔚成了一種風氣,足征德國軍事天才的優越,國防事業的堅實,確有學術上的背景的。就中國說來,孔子的最大努力就是編了一部有哲學性的歷史——春秋,不管他的微言大義對不對,但他終是努力從客觀的事實中,尋出了一個主觀的方向,所以春秋是中國歷史著作一種劃時代的創作; 因為社會的過程是那樣錯綜復雜,頭緒紛紜,要從中尋出幾個要點,成立一貫的系統——由此明了一個民族的傳統精神,確是不容易的事。中國數十年來創造新式軍隊,事事只知道請教外人,結果只學得外人的皮毛,(因為外人有外人的傳統精神不是中國人所能學的。)不能深入國民的心性,適應民族的傳統,以致節節失敗,原因有一部分就在於歷史沒有研究好。
古時的中國民族,當他走入農業經濟時代,就遇著游牧民族的壓迫,可是他能應用治水術,編成方陣形的農田 (即井田),以拒絕騎兵及戰車之突擊。這一個方陣,成為一個最小的抵抗單位——同時又成為共同勞作的經濟團體。所以中國古代軍制即包含於農制之中,所謂“寓兵於農?!贝呵飪杉靖写笠幠5拇颢C——有收獲的秋季演習——或運動會,這種寓兵於農的精神之發展,后來又造成了長城與運河,這長城與運河就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
利用農民的鄉土觀念,做精神武力的基礎,其結果有一缺點,就是戰術上防守性強而攻擊性弱,但是隨著經濟力的自然發展,他的攻擊性是變成遲緩的自然膨脹。如漢、唐、元、清之於陸;唐、明之於海,所以中國國民的軍事特色,就是生活條件與戰斗條件的一致。我于世界民族興衰,發見一條根本的原則,就是“生活條件與戰斗條件一致者強,相離者弱,相反者亡。”生活上之和平與戰斗,本是一件東西從兩方面看,但是依人事的演進,常常有分離的趨勢。不是原來要分離。因為愚蠢的人將他看做分離。財政部長見了軍政部長的計劃就要頭痛,老粗又大罵財政部長不肯給錢。
近世史上曾國藩確是一個軍事天才家,所以湘軍雖是內戰,但是就國民性看來是成功的。他知道鄉土觀念是富于防守性的,所以第一步要練成一種取攻勢的軍隊。政府叫他辦團,他卻利用辦團來練兵。他一面辦團,利用防守性維持地方,保守他的經濟來源; 同時,又練一種能取攻勢的兵。他能在和平的經濟生活與戰斗的軍事生活分離狀況之下,雙管齊下,使分離的變成一致。
但是他的天才所以能發展,卻更有一個原因,這就是環境,能給予他及他的左右,一種事業的長期鍛煉,因為同太平軍天天打仗,不行的人事實上會自已,倒行的人自然的得到了權力。但是現在談國防,誰能用國家的存亡來做人才的試驗場呢?
所以我說中國近來衰弱的原因,在于知識與行為的分離。讀書的人一味空談,不適事實; 做事的人一味盲動,毫無理想。因此將我們祖先的真實本領(即經濟生活與戰斗生活之一致) 喪失了。
姑就軍事來舉一個簡單的例,不到十年前,一字不識的人可以做大元帥,做督軍,他們自然具有一種統御人的天才,但一點常識也沒有,在現在怎樣能擔任國家的職務?反之,在今日南京各軍事學校當教官的,十之七八還是終身當教官,沒有直接辦事的經驗。
不僅軍事,各社會事業都有此種傾向。這可說是現在的最大缺點,所以現在建設國防,有兩個問題須提前解決:
(一)如何能使國防設備費有益于國民產業的發展?我們太窮了,應當一個錢要發生二個以上的作用。
(二)如何能使學理與事實成密切的溝通?現在不是空談,就是盲動。盲與空有相互的關系,愈空愈盲,愈盲愈空。
導言第二種
塞克脫將軍與佛蘭克教授之回答
因為事前有相當準備,所以談話時間雖少,卻能集中于一個問題。居然得了許多我從前所不知道的材料,和事實進行上的要點,如今為便于讀者計,只能把他們的話,綜合起來,作為我個人的敘述。
天才家,能從現在的事實里找出一條理想的新路的,在中國有曾國藩的辦團練兵即軍事經濟雙管齊下的辦法。在德國,亦可謂無獨有偶的有一位菲列德大王,與曾氏的辦法卻不謀而合。他第一天即位。就開庫濟民。有人說他受了中國哲學的影響,(其實這不是現在人所謂東方文化,這是一種農業文化,中歐當時完全是農業社會,所以對於中國哲學容易感受。)在中歐諸邦君間,能懂得“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的道理。他的軍隊以傭兵為基礎。而且傭的是外邦兵。因為普魯士人口當時不過二百五十萬,而軍隊到有八萬多。如果將邦內的壯丁當了長期的兵。就沒人種田,結果會鬧成軍餉無著。
因為傭的是外邦人,所以他在軍事教育上,發明了“外打進”的教育法(孔子教顏淵以非禮勿動為求仁之目)就是從外表的整齊嚴肅,以浸瀾之,至于心志和同,軍事有了辦法,他隨時注意到國富之增加。傳說他想種桑,種棉,以土性不宜未能成功。所以七年戰爭除得了英國若干補助外,對俄、法、奧四周包圍形勢下的苦戰,而國民生活還能維持過去。佛克蘭於此,特別注意說:“你要知道,菲列德的軍事經濟調和法,雖則現在全變了,但是他還留下一件真正法寶,為德國復興的基礎。這就是官吏奉公守法(精神與組織)的遺傳。有了這個正直精神,所以今天敢談統制經濟?!碑敃r君民較親,官吏中飽之弊,肅清較易。不過他能將此精神,應用到法律的組織上,如制定退伍恩給之類,所以不至於人亡政息,而能遺傳下來。
英雄的遺產是不容易繼承的。可是不能怨英雄,只能怨自己。習慣老是引頭腦走舊路而忽略了當前事實的改變。法國革命了,拿破倫出來了,帶了一群七長八短的多數民軍,到處打勝仗。在普國軍官看了十分奇怪。因為拿破倫也得到別一種的軍隊教育法,叫做“內心發展。”只須有愛國心,有名譽自尊心的法國成年男子,個個是勇敢的兵卒,帽子不妨歪帶,軍禮不必整齊,他的精神,恰恰同普軍相反。不是“外打進,”卻是“里向外。”這個不整齊的法國民兵,數目上可比普魯士大得多。
既然要多,那么傭兵是最不經濟,而征兵是最經濟的了。所以在也納吃了大敗仗以后,卻隆霍斯脫遂確定了義務兵役制。
近世經濟改革之原動,起于輪船鐵路。拿破倫看不起輪船,毛奇卻深深地把握著鐵路。他的分進合擊的戰略原理,有鐵路做了工具。竟是如虎添翼。七禮拜解決了普奧問題。兩個月到了巴黎。完成了德國戰略的速決主義。誰知這個速決主義,又害死了人。
因為偏于速決主義,所以許多軍事家,想不到國民經濟在戰爭上占的怎樣位置。但是當時一般經濟學家對于國民經濟觀念之不徹底,也是一個原因。
當千九百八十七年間摩洛哥發生間題的時候,德國態度很強硬。英法兩國,卻暗中聯合各國將商業現金存在德國銀行的,盡量一提。這時德國中央銀行沒有預備,遂發生了恐慌。有人說德國態度因此軟化這可以說歐洲大戰前,經濟戰爭的預告。
在這時期中,德國參謀本部出版的兵學季刊中有一篇“戰爭與金錢”的研究。(此文我于民國五年為解說孫子作戰篇起見曾經譯出,托東方雜志發表,不幸的遭了奉璧所以始終沒有與社會相見。亦可見當時的人們對此不很注意。)后來又有的一篇“戰爭與民食”研究。偌大一個兵學研究機關,于范圍最廣闊,事件最深刻的經濟問題,戰前只有一篇論金錢一篇論糧食的文章討論到戰時經濟。民間的經濟家也只有一位雷那先生的“德國國防力的財政動員。”
到了八月一號宣戰,八號賴脫腦就提出統制原料的建議于政府。在軍政部內因此添設了一個資源局,但是內務部卻拒絕了。理由是軍事所需的原料,已由軍部與商人訂約承包,到期不交要受罰的(賠錢。)現在統制原料反可使社會不安。那里知道封鎖政策成功,有了現金,還是買不了東西??梢姰敃r以世界經濟市場為根據的頭腦對于戰爭的新經濟事實的觀察,是如何謬誤。
慷慨就死易,從容赴義難。義務兵役制,實行了百年,說國家可以要人民的命。人民是了解的;世界市場,商業經濟之下,說國家可以要人民的錢,可是人民不容易了解。
軍事范圍擴充到民生問題,而內政上就發生了許多插格。戰事進行中防市儈之居奇,于國民生活必需品,政府加以一定的價格,不準漲價,這是正當的;但是軍需工藝品是目前火急所需要。軍部卻不惜重價的購買。其結果,則工廠發財,農民倒運。多數的農民,投身到工廠去,輕輕地暗暗地把土地放棄了。經濟生活,根本的動搖了,社會的不平衡一天重似一天,而百戰百勝的雄師,遂至一敗涂地。
事實轉變太快了,人的腦筋跟不上??墒欠鹛m克教授,還是拍膝嗟嘆地說,“咳,不患寡而患不均!”
經過了這場創鉅痛深的經驗,才漸漸的成立了國防經濟的新思想。此種思想,如何而能按照實際發生有效的能率,是為國防經濟學。第一篇所發的兩個問題,即是國防經濟學的成立之基礎。
(一)生活條件與戰斗條件之一致,即是國防經濟學的本體。
(二)經濟是一件流轉能動的事實,所以從事實上求當前解決方法,是治國防經濟學的方法。
不過這種學問,在德國來說,又另有一種意義,因為大戰以后,德國國力,整整損失了三分之一。這三分之一的力量,又一律加到了敵人方面去。德國民族要想自強,正要從不可能中求可能,人家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但在德國“無米”已成了不動的前提而生存的火,如果不炊,就是滅亡。所以有米要炊,無米也要炊。說也奇怪,絕處自有生路。他們的方法大概可分為兩種: 第一,用人力來補充物力。沒有地,用義務勞動來墾荒。沒有油,用化學方法來燒煤。乃至橡皮肥料等種種。第二,用節儉來調劑企業,沒有牛油,少吃半磅,沒有雞子,少吃一個??墒俏迩f造煉油廠,七萬萬造國道,卻放膽的做去,照普通經濟學說來,有些違背自然原理。但是比俄國沒收農產物,到外國來減價出售,以換取現金,購買五年計劃的機器。還算和平得多啊!
導言第三種
由導言一,可見國防經濟學的原則是最舊的。而世界上最先發明這個原則的還是我們的祖宗??墒沁@個發明,也是經過了一場慘痛的經驗,幾度的呼天泣血,困心橫慮,而后增益其所“不能”的。這就是孟子說的大王事獯鬻。講盡了外交手段,竭盡所能的珠玉皮幣,結果還是“不得免焉”。所謂“窮則通”,因此想出一個又能吃飯又能打仗的兩全其美的辦法。到了后來,周公又把這方法擴大了,一組一組的派出去殖民(封建)。建立華族統一中夏的基礎。一線相傳,經過管仲、商鞅、漢高、魏武,一直到曾國藩、胡林翼,還能懂到強兵必先理財的原則。(讀史兵略第一卷衛文公章下胡林翼的唯一批語)。
從導言二,可見這個原則又是最新的。歐洲以前最肯研究兵事的德國也不知道。研究經濟學的也不明白。到了戰勝之后,凡爾賽會議的世界大政治家,還是不知道,所以國聯盟約里,要想用經濟絕交的手腕,來維持和平。喬治克里孟梭在一九一九還要抄一八○九年拿破侖失敗的老文章。殊不知經濟絕交,只能用之于戰時,不能用之于平時。因為人們可以禁止他斗爭,而不能禁止夠生活。但是能彀生活,就能戰斗。戰斗與生活是一件東西。德國之復興。意大利發展之可能性,都是根據這原理,而同時卻是受國聯盟約刺激而來。
但是要想解決中國當前的國難問題,復古也不行,學新也不行。還是從新古兩者中間再辟一條路。如今且從世界全體狀況來說起,所謂國力的原素(戰斗的與經濟的是同樣的。)可以大別之為三種: 一曰“人”,二曰“物”,三曰人與物的“組織”,現在世界上可以分為三組:
第一組三者具備者,只有美國。實際上美國關于人及組織方面尚有缺點。所以美國參謀總長發過一句牢騷話說:“如果開戰,我們要把那些破爛銅鐵(就指現在的軍實)一起送到前線去,讓他去毀壞,只教能彀對付三個月,我們就打勝仗了”這句話的意思,是表示他國內物力 (包含制造力與原料)的充足,而因為商人經濟自由主義太發達,政府無法統制,不能照新發明改進。所以說人及組織上有些缺點。但是這個缺點,有他的地勢,并制造力之偉大,人民樂觀自信心的濃厚,補救得過來。
第二組是有“人”有“組織”而“物”不充備的,為英、為法、為德、為意、為日以及歐洲諸小邦。這里面又可分為二種:
第一種如英如法,本國原料不足而能求得之于海外者。物的組織長于人的組織。
第二種如德如意,原料根本不夠,??咳伺c組織來救濟。
第三組為有“人”有“物”而組織尚未健全者,為俄。
今日歐洲人所勞心焦思者,重點偏于物之補充,所謂基礎武力Force Potentielle者,即是此義。至于人及組織之改善,要皆由于物之不足而來。故若將今日歐洲流行之辦法強以行之中國。其畫為不可能,抑且為不必要。
蓋今日之中國亦處于有“人”有“物”而組織不健全之第三組,而中國之生死存亡之關鍵,完全在此“組織”一事。此在稍研究德法兩國歷史者皆可知之。菲列德拿破侖軍事行動的天才,不過為今日戰略者參考之具,而其行政系統之創造保持,則迄今百年,而兩國國民實受其賜。德國之外患經兩度,法國之內亂經四度,皆幾幾可以亡國,而不到二十年即能復興者,此行政系統之存在故也。故中國不患無新法,而患無用此新法之具,譬如有大力者于此,欲挑重而無擔,欲挽物而無車,試問雖有負重之力,又何用之?
今日中國行政范圍內未始無系統之可言,如海關,如郵政,確已成功一種制度; 雖不敢謂其全善,但較之別種機關,已有脈絡可尋。故今日欲談新建設,則內而中央,外而地方,皆當使一切公務人員有一定不移之秩序與保障,此為入手第一義。
我說中國最沒出息一句流行話是“人亡政息”。(這一句話是戰國時代以后造出來的,孔子不會說,孔子時代是政息而人不亡。)天天在那里飲食男女,何至于人亡?政治原是管人,人亡而政可息的政,決不是真正好政,象一大群有知識的人,內則啼饑號寒,外則鉆營奔走,而負相當職務的,又時時不知命在何時,誰還有心思真正辦事?
官吏有了組織,在國家說來,是政府保障了官吏。在個人說來,實在是官吏被質于政府,他的生命財產名譽一輩子離開不了他的職務,然后政府可以委任以相當責任。德人有一個專門名詞,名曰“勤務樂”這個勤務樂是與責任連帶而來。若如現在的一個衙門的公事只有部長一人畫稿負責,這勤務東就永久不會發生,而且一定弄到事務業脞。拿了這樣朽索,來談今日世界的物質建設,可以斷定三百年不會成功。
官列組織不過是最小條件,現在要談全國的社會的組織問題,則范圍更大而深刻了,原來中國現在還脫離不了農業生活,而農業生活單位組織的家庭制度,已經破壞無余,周代的宗法,財產傳長子,是農業的標本精神。(日本現在民法還是如此,所以新興的知識階級都是次男)。不知幾時發生了平分財產的習慣,一個較好的中農階級經不上二代就把他的土地分得不成樣的零碎。不僅如此,一個家如有兩個兄弟,不是互相推諉,就是互相傾軋(德國從前有限制分地法,因為德國民法也是平均分配于子女所謂兩馬勞作單位,是農田以兩個馬一天所能勞作的范圍為最小單位,此單位不準分割。)
所以到今日,先生們有的還在那里攻擊禮教。有的還在那里想維持禮教,其實一支死老虎,骨頭已經爛了幾百年。一個還要尋棒來打他,一個還要請醫生來打針,豈非笑話?
不過人類總是有群性的,而經濟生活總是由彼此互助而發展,這里面本有天然的組織性。如果仔細考察,就可發見新組織的辦法。這種辦法不外乎兩條路,而應當同時并舉。一條是地域的組織,一條是職業的組織。
農民之愛土地,可說是愛國心的根苗。土地依天然之形勢,自有其一定之區劃,順其自然之勢,而國家所注重者,只在這許多個重要的神經結。這個神經結在軍事上名之曰戰略要點。然同時又必為經濟中心,在中國幅員廣闊和國家,這幾個神經結,應該由中央直接管理,而其余的地方不妨委之于地方自治,而中央為之指導。自治之單位應從地方之最小單位起。而提倡每單位間之共同利益,及單位與單位間之互助,為政府指導之大方針。
職業的組織應以固有的同業公會為基礎: (1)凡業必有加入公會的業務。(2)業必須由國家分類,其數不可過多。(3)公會辦事員應由同業選舉,而秘書長應由中央選任。(4)各地秘書長應隸屬于國家最高經濟會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們現在這個“器”還不曾完備,而即刻想直抄外國的藍本,必至有其名無其實,而地方會發生種種危險。但是經濟與國防兩件事是天然含有世界性的,所以件件又必得照外國方法做。又要適于國情,又要適于應付世界,這中間有俟乎所謂“組織天才”中國的管子商鞅,外國的菲列德拿破侖就是模范。
[鑒賞]
《國防論》,蔣百里著。蔣百里(公元1882年—公元1938年),名方震,號澹寧,浙江寧海縣人,民國時期著名的軍事理論家。一生精心研究軍事理論,在寫下的大量具有真知灼見的軍事著作中,《國防論》是他的代表作。這部書是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期以來有關國防、經濟、政治、軍事、文化方面的重要文章匯編,由廬山軍官訓練團于抗戰前夕整理出版。全書共7篇,約10萬字。在諸篇文章中,他吸取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和西方新的軍事理論的精華,提出了許多有針對性的建設我國國防的主張。
《國防論》注意國防建設與人民生活的聯系,適應民族的傳統。該書的開頭就明確指出,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特性與傳統,不研究歷史,不明了本民族的傳統,就不可能建設強大的國防。他說:“中國數十年來創造新式軍隊,事事只知道請教外國人,結果只學得外人的皮毛(因外人有外人的傳統精神,不是中國人所能學的),不能深入國民的心理,適應民族的傳統,以至節節失敗,原因有一部分就在于歷史沒有研究好?!彼J為我國民族的國防傳統精神,最主要的就是生活條件與戰斗條件的一致,即所謂“寓兵于農”。中國古代的兵制,一開始就寓于農制之中。一方塊一方塊的井田,它既是共同勞作的經濟組織,又是最小的軍事單位,既能種田吃飯,又能出兵打仗,是一種兼有軍事與生產雙重任務的國防制度。這種制度從周公開始,經過管仲、商鞅、漢祖、魏武一直到曾國藩、胡林翼都是“一線相傳”的。他認為曾國藩的湘軍雖是打內戰的,但就國民性來看是成功的。他一面辦團練,培植私人武裝,同時又種地,保持他的經濟來源,這樣就能在和平的經濟生活與戰時的軍事生活分離的情況下,使分離變成一致。他說:“我于世界民族興衰,發現一條根本的原則,就是‘生活條件與戰斗條件一致者強,相離者弱,相反者亡?!边@就是他在該書中提出的一條著名的原則,同時也是貫串于全書的基本思想。他認為義務征兵制保留著古代平時為農、戰時為兵的民族軍事傳統,具有平時養兵少、戰時用兵多的優點。如果平時花大量的錢養兵,經濟就會受到影響,國家的根本就會動搖。
《國防論》認為研究軍事理論必須留心世界軍事的新趨勢。他介紹了德國資產階級軍事家魯登道夫的《總體戰》,認為在未來戰爭中,交戰國的全部領土都將變為戰場,參加戰爭的將不只限于軍隊,而且還包括全體人民。這一觀點,揭示了戰爭的新特點,引起了國際軍事界的注意。蔣百里指出,未來戰爭將不只是“軍隊打仗”,而是“國民拼命”,戰爭將不是短時間內的彼此沖突,而是長時間的彼此競走。他把當時主要國家的人力、物力、組織力的情況分為三類,認為中國屬于有人有物而主要是組織力不強的一類。因此他認為我國在動員準備方面的當務之急,是如何加強組織力,這是存亡的關鍵。他介紹了名噪一時的意大利軍事家杜黑的“制空論”。杜黑認為,“總是武器的威力決定了戰爭的方式”,所以一種完全新式武器飛機的出現,將幾千年來的戰爭概念推翻了。蔣百里稱贊這種新的戰爭理論是“新戰略之曙光”。但他又同時指出:將來戰爭究竟如何取勝,可以說,陸軍強不中用,海軍大不中用,空軍勇不中用;將來取勝的要訣,還要從陸、海、空中去尋找(指諸兵種的聯合作戰)。蔣百里在當時有此見地,是難能可貴的。
《國防論》強調建軍的目的在于抵抗外侮。該書第四篇指出:戰爭是政略沖突的結果,軍隊是進行戰爭的工具,是為實行國家政略服務的。他把國家政略、戰略和建軍三者的關系概括為:“故政略定而戰略生焉,戰略定而軍隊生焉。”他說:“著手治軍,首在擇敵”。不明確為什么建軍,不知道同誰打仗和為什么要打仗,練兵不但無益,反而有害?!盁o兵而求戰是為至危,不求戰而治兵,其禍尤為不可收拾?!边@話是針對清末練兵以來,長于內爭、怯于御外這一現象而言的??谷諔馉幈l后,他在同《大公報》記者談到這一觀點時再次強調:練兵必須先有打仗的目的,練出來的兵才是好兵。
《國防論》主張從敵我雙方情況出發,制定正確的戰略方針。蔣百里先生針對一部分人的錯誤觀點指出:“對外觀念不正確而為禍于國家,其類可別為二,一曰怯懦,一曰虛矯。怯懦則視外人之勢力為絕對不可抗,中國除永久沉淪之外,別無他法;虛矯則昏不知外事,而耳食其二三事以為談助,悅人而欺己”。怯懦的結果為怠,虛矯的結果為驕。他認為這兩種不正確的觀念是必須克服的,否則,就會影響我們制定正確的戰略方針。抗日戰爭他預計到敵人可能會長驅直入,他主張從敵強我弱的實際出發,采取持久作戰的戰略方針。他說:“我們對敵人制勝的唯一方法,即是事事與之相反。彼利帶戰,我恃之以久,使其疲弊;彼之武力中心在第一線,我們則置之第二線,使其一時無用武之處?!睖蕚渑c敵人作持久的周旋。在論及戰略的持久與戰役戰術的速決時,他說:我們國防部署在乎持久,而作戰的精神,卻在乎速決,看似相反,實是相成。如果一味靠持久而忘了速決,或一味偏重速決,而不顧及如何持久,都是會招致失敗的。在抗日戰爭爆發后,他又寫了《速決與持久》 一文,說明“要以持久為目的,須以速決為手段”,他強調要立必戰之志,要不自餒。他說,強不一定終強,弱未必終弱,唯志不立,萬事俱休。現代國防的軍隊,坦克、大炮固然重要,但戰志尤其重要。戰志堅決,物質的缺限是可以逐漸得到補充的,政治的缺點也是可以逐漸得到改良的。與野心勃勃的日軍作戰,必將從艱苦奮斗中取得最后勝利。
《國防論》重視養成軍隊新的自覺的紀律。認為由于現代軍事技術和軍事學術的發展,特別需要有新的自覺的紀律。他認為紀律的真義就是“一致”。軍事教育的要旨就在于求得人與器之一致。兵與兵之一致,軍與軍之一致,軍與國之一致,真正達到精神上的團結一致。這就是最好的軍隊。他對岳飛“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有獨到的理解。他認為“存乎一心”的“一”字應作動詞講,而不應作形容詞講,因此這句話不能解釋為存乎主帥一人之心,而應解釋為統一眾人之心,不能太看重了“心”字,而看輕了“一”字。他又從用兵上說明人自為戰,尤為需要紀律的約束,需要一致。他說法國大革命時,拿破侖統率一群訓練時間很短的民軍,把歐洲許多國家訓練了一二十年的老兵打敗了,靠的就是自覺的紀律和人自為戰?,F代戰爭,武器越進步越復雜,就越是要求人人都能自覺地遵守紀律。而這種紀律,絕不是象過去那樣,靠刑罰來維持,賴感情來維系,而是需要依靠教育的方法,來啟發其愛國心,使人人都樂于為國犧牲。他認為培養軍人這種全軍一致的愛國心,從而達到高度的組織紀律性,這是精神教育的根本。
抗日戰爭初期,日本侵略者不可一世,連陷我東北、華北、上海、南京,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一些亡國論者說:“中國武器不如人,抗戰必亡”。種種悲觀的論調回蕩在國統區的上空。蔣百里憤然出版了他的《國防論》,扉頁上第一句話就是:“萬語千言,只告訴大家一句話,中國是有辦法的?!彼麖闹腥针p方自然條件,歷史狀況及政治、經濟、外交、軍事方面分析日本必敗,中國必勝。對于推動抗日民族自衛戰爭,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
由于本書系輯錄而成,不免新舊雜揉,缺乏嚴密的系統性。尤其對墨索里尼和德國法西斯軍隊等的美化,對馬克思主義階級斗爭學說的錯誤理解,則是糟粕。
上一篇:《古代兵法散文·春秋兵法·國語》原文鑒賞
下一篇:《先秦散文·韓非子·孤憤》原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