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美國著名小說家,“迷惘的一代”*文學重要作家。生于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山區小城阿希維爾。父親是石匠,他精力過人,性格堅強,并擁有一墓碑店。母親虔誠拘謹,曾做過小學教師、圖書推銷員,經營一供膳寄宿舍。父母對沃爾夫的成長和創作有很大影響。他11歲進公學。1916年進北卡羅來納州大學,在學期間,愛好戲劇,寫過幾幕獨幕劇,參加過演出。1920年大學畢業后,去哈佛大學研究院深造,在喬治·皮爾斯·貝克教授主辦的戲劇實驗班學習。寫過幾部劇本,在哈佛上演過。1922年沃爾夫獲英國文學碩士學位。1924年受聘于紐約大學教授英文。后曾多次到歐洲旅行,愛上比他大17歲的道具服裝設計師艾琳娜·伯恩斯坦夫人。她對沃爾夫的創作影響頗大。1926年秋,沃爾夫開始小說創作。1930年,辭去紐約大學的教職工作,并了結了與艾琳娜·伯恩斯坦夫人的關系,之后在布魯克林隱居創作。此間寫的《巴斯肯·豪克畫像》獲得了斯克利布諾雜志主辦的短篇小說獎。1938年沃爾夫去西部旅行,不幸患腦炎,于1938年9月15日在馬里蘭州巴爾的摩病逝。行年僅38歲。
沃爾夫的小說有明顯的自傳性。他把自己的生活經歷、思想觀點直接作為素材。如《天使,望家鄉》(1929)和《時間與河流》(1935)對主人公尤金·甘特的描寫,有他自己的影子,其他的人物原型也取自于他的父母親友。沃爾夫寫的多是孤獨與失落的題材。他童年失去最親密的哥哥,心中產生強烈而牢固的孤獨感。他曾說:“我知道我在八歲時就懂得了什么是孤獨,而且我知道,自那以后,我就深知孤獨的滋味。”這種思想情緒一直左右著沃爾夫的文學創作。他的小說感情奔放,有濃郁的抒情色調。沃爾夫在寫作時自己就作為書中的主人公,淋漓盡致地抒發情懷。正如他自己所說:“我打算把我的靈魂擰在紙上,把我心中的一切奉獻出來,這就是生命對于我的意義。”作者通過自傳式的人物來描繪周圍的世界,人物仿佛是動的,栩栩如生,真實可信。場景描寫富有感染力,故事發展線索比較隱蔽,情節有戲劇性。
沃爾夫留下大量遺稿,被他的出版編輯愛德華·阿斯韋爾整理成兩部長篇《蛛網與巖石》(1939)和《你不能再回家》(1940)。主人公是喬治·韋柏,故事情節和主題仍是《天使,望家鄉》、《時間與河流》的延續。愛德華整理的第3本書是《遠山》(1941)。沃爾夫又有回憶錄《一部小說的故事》(1936)。短篇小說結集為《從死亡到早晨》(1935)和《托馬斯·沃爾夫短篇小說》(1960)。劇本有《禮儀之居》(1948)和十幕劇《歡迎到我市》(1957)。
沃爾夫在創作上做了一場創新實驗。他把自己的生活經歷作為寫作的主要內容,把自己的一切思想、感情統統納入創作中,心里想說的話全都說出來,卻又有別于自傳作品。為此,威廉·福克納*十分稱道,極其推崇沃爾夫。他把沃爾夫排在美國作家的首位,自己甘居其后,并說:“我把沃爾夫列在第一位,是因為我覺得我們都失敗了,但沃爾夫卻是我們中間最能盡力而為的,想說的話也最多,因此他的失敗也最為杰出……。”“他竭盡全力把自己要說的話都說了,甚至情愿把文體、連貫性以及所有精確的原則拋開,希望把人類心靈的一切感受,真切地集中到一點上。”
上一篇:池田滿壽夫作品分析
下一篇:沃爾馬,尼勒默爾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