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俊山
王知十
姑蘇寒山寺寺規有“昏曉二時鳴大鐘一百零八聲”,可以消除頭腦中一百零八個煩惱之說。據說,鑒真和尚還將這一寺規帶到日本。至今,日本民間還流傳著在除夕子夜聆聽一百零八記鐘聲的習俗。
A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一曲絕唱,流傳千載,回蕩在人們的心里。
一代人又一代人,為那悠揚而低沉的鐘聲所吸引,來到寒山寺,尋覓《楓橋夜泊》留給人們的綿綿思緒。
詩人是虔誠的!
詩人是多愁的!
詩人的心是圣潔的!
詩人是最能感知人世的炎涼的!
如是,張繼才能揮灑出千古絕唱的詩文!
B
張繼曾浪跡姑蘇寒山寺應是無疑的了。
他是乘著烏篷船來到寒山寺的嗎?
他停泊烏篷船的碼頭是否有漁舟相伴呢?
他是否在月落烏啼時面對漁火慨嘆人生的艱辛呢?
他曾登上寒山寺鐘樓撞過那口青銅古鐘嗎?
我佇立在楓江岸邊,陷入了紛繁思緒困擾中!
我在想,詩人從來是比一般人站在更高的高度上,觀察人世變遷抒發自己情懷的啊!
《楓橋夜泊》為寒山寺立了傳,寒山寺也為詩人樹了碑,揚了名!
C
鳴寒山寺古鐘一百零八聲,果真能消除人們頭腦中的煩惱嗎?
虔誠的僧侶們一定是篤信這條寺規的。
也許正因為有了這個信念,寒山寺的鐘聲才能回蕩千年!
它渾厚而低沉的韻律一直震顫著人們的心!
信仰果真是無國界的。
寒山寺的渾厚而低沉的鐘聲遠播重洋,回蕩在扶桑!
D
憤怒出詩人。
沒有煩惱又怎能有憤怒呢?
我確信:
人世間的煩惱是難以消除的!
煩惱孕育了憤怒!
憤怒孕育了狂人!
憤怒孕育了詩人!
張繼是不相信寒山寺的鐘聲能夠消除人生的煩惱的。
請聽他“江楓漁火對愁眠”的吟唱!
不正因為他心中郁結著難以解脫的愁緒,才能嘔歌出不朽的詩章嗎!
“昏曉二時鳴大鐘一百零八聲”,姑蘇寒山寺這條寺規的根由是“它可以消除頭腦中一百零八個煩惱”。此說是否有理,姑且不論,而作為一種宗教信仰和民間習俗,它不但流傳了千年,而且遠播重洋,至今還回蕩在東土扶桑。
詩人就是由這種歷史和現實的情景興發出關于人世的思考。于是,唐代詩人張繼那首有名的《楓橋夜泊》就成為他思考的反面參照。既然千余年前的張繼聆聽著寒山寺的鐘聲,仍然有“江楓漁火對愁眠”的吟唱,那么,寒山寺這條寺規的傳說自然是虛妄不可信的了。所以他說:
詩人是虔誠的!
詩人是多愁的!
詩人的心是圣潔的!
詩人是最能感知人世的炎涼的!
《寒山寺的鐘聲》構思的巧妙就在于它將寺規的傳說與張繼的千古慨嘆置于鮮明對比中,這就構成詩篇意境的張力,讓人在逆向感受中體味出人生的真實況味。正象張繼不相信寒山寺的鐘聲能夠消除人生的煩惱一樣,詩人也認為“人世間的煩惱是難以消除的”。因此,“及有煩惱又怎能有憤怒呢?”“憤怒孕育了詩人!”詩人“心中郁結著難以解脫的愁緒,才能嘔歌出不朽的詩章”。這里不只是揭示了藝術創作的一條規律,它更注入了現實的詩人對于生活的一種體驗。那么,《寒山寺的鐘聲》真正要告訴人們的,該是詩人所觸摸到的人生意蘊了。雖然詩篇中沒有涉及具體的人生經歷,而作為過來人的人生感受,卻具有普遍的意義。正因為這樣,我認為詩人“佇立在楓江岸邊,陷入了紛繁思緒困擾中”,是真實心態的表現,這篇抒寫詩人紛繁思緒的作品也就是相當深沉的人生感喟了。
這是真實的詩篇,作者是真正的詩人。難道,對這個結論還能有絲毫懷疑么?
上一篇:《寒夜》鑒賞
下一篇:《寒月》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