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1037—1101
【介紹】:
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出身于寒門地主家庭。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蘇洵的熏陶。母程氏也曾“親授以書”。嘉祐元年(1056),蘇軾首次出川赴京應舉,次年與弟轍中同榜進士,深受主考歐陽修賞識。歷官福昌縣主簿、大理評事、殿中丞等。神宗時,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杭州通判。后知密州、徐州。元豐二年(1079)徙湖州,因作詩諷刺新法,被捕入獄,后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七年徙常州。哲宗即位,司馬光為首的舊黨執政,起用為翰林學士兼侍讀。因不滿當權者盡廢新法,于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徙穎州、揚州、定州。八年,哲宗親政,復行新法,時新黨已變質,蘇軾又被貶至南疆的惠州、瓊州、昌化等地。徽宗即位,以大赦北還,復朝奉郎,提舉成都玉局觀。次年卒于常州。
蘇軾的思想比較復雜,儒釋道兼而有之。政治上他從儒家思想出發,提出在不觸動大官僚、大地主根本利益前提下革除弊政的主張;生活上則以佛老思想為主導,更多地采取超然物外,與世無爭的曠達態度。這就必然給他的創作帶來一定影響。他一生遭受很大的政治磨難,仕途曲折,歷盡升沉。然而,這正好有利于他加深閱歷,擴大視野,使他在文學上獲得很大的成功。
蘇軾是一位多才多藝的文學巨匠,散文、詩、詞、書、畫等,成就都很高。他對散文用力很勤,以其扎實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發展了歐陽修平易舒緩的文風,為散文創作開拓了新天地。其談史議政的論文,包括奏議、進策、史論等,大都是同他政治生活有密切聯系的作品。敘事紀游的散文在蘇文中藝術價值最高,有不少廣為傳誦的名作。記人物的碑傳文如《方山子傳》、《書劉庭式事》、《潮州韓文公廟碑》等,有敘有議,寫得議論風生,氣勢充沛;記樓臺亭榭的散文,如《喜雨亭記》、《超然臺記》、《韓魏公醉白堂記》等,都善于借事寓理寄情,且文意翻瀾,發人深思;其寫景的游記,更以捕捉景物特色和寄寓理趣見長。如《石鐘山記》寫夜泊絕壁奇境,其情調森冷,聳人毛發。
蘇軾的詩,以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多采著稱。同情人民、關心生產是蘇詩的一個突出內容。蘇軾的寫景詩和理趣詩,藝術價值最高,最為膾炙人口。
蘇軾的詞,在北宋詞壇上,突破詞必香軟的樊籬,為詞體的長足發展開拓了道路。首先他擴大了詞反映社會生活的功能,不僅用詞寫愛情、離別、旅況等傳統題材,而且還用詞抒寫報國壯志、農村生活、貶居生涯等,擴大了詞境,劉熙載《藝概》說:“東坡詞頗似老杜詩,以其無意不可入,無言不可言也。”其次,蘇詞在筆力和體制上有創變。他以寫詩的豪邁氣勢和勁拔筆力來寫詞,使詞作仿佛“挾海上風濤之氣”(《花草蒙拾》),格凋大都雄健頓挫、激昂排宕。第三,在語言和音律上,蘇詞語言多吸收詩賦詞匯,兼采史傳、口語,以清雄見稱,對以前詞人鏤金錯采的風尚有所改變。
蘇軾的賦,從內容上看,缺乏揭示重大的社會問題、反映精湛的政治見解之作,但在不少賦中對某種人情物理有比較深刻的描寫和分析,閃爍著他智慧的火花。從藝術上看,多能如他自己所說:“大略如行云流水,……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答謝師民書》)就體式說,各體俱備,而以文賦為最好。特別是《前赤壁賦》,最能代表他的散文化辭賦的成就。《前赤壁賦》具備辭賦的一些常見的表現方式,不過在每一方面又都加上了作者的創造。主客問答,非“子虛”,“烏有”,而是現實中的“蘇子”與“客人”;賦的語言,不乏清新精美的對偶句子,然而貫穿于全篇的,卻是那些如行云流水般自然妥貼的散句;韻腳的使用通篇12次換韻,卻都好像信手拈來,極其自然而不著痕跡。作為一篇優美的散文化辭賦,它的創造性更表現在把散文、甚至是詩歌的藝術手法融入到作品之中作品中敘事、寫景、抒情、說理是水乳交融一般融合無間的。他運用浪漫主義的筆法把眼前景物與作者的奇思遐想結合起來,構成令人悠然神往的如詩如畫的境界。蘇軾對賦的這些創造性改造,使他的賦確實超過以前的文賦,即韓、柳的作品也不能企及。
上一篇:耶律鑄的故事
下一篇:蘇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