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姜夔
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鄱陽(今江西波陽)人,曾考進士未中,經人多次推薦又不得用,布衣終身。他是南宋著名文學家、音樂家兼書法家,精通音律,著有《大樂議》,《饒歌鼓吹曲》,另有詞集《白石道人歌曲》,詩集《白石道人詩集》,詩論《白石道人詩說》。《詩說》是他從自己的創作體會出發,專意講究詩法,講究“雕刻”、“敷衍”、 “布置”等法度的著作。
姜夔的美學思想力主創新,但他所謂的創新是有一定條件的。他在《詩集·敘二》中說:“作者求與古人合,不若求與古人異。求與古人異,不若不求與古人合而不能不合,不求與古人異而不能不異。”
其中“不求異而異”指創造性,“不求合而合”,則是要求不違背古人的規矩和法度。他提出寫作要向蘇軾所說“行于其當行,止于其當止,要有感而作。”這些都表現出他擺脫了江西派的局限,但他所提倡的創作上要異于古人,有獨創性,主要仍在音律、格調等形式方面。
其《詩說》雖專論詩歌創作的藝術風格和寫作技巧,但強調創新卻貫穿其中。他不反對詩中用事,卻反對濫用事。主張在變化之中要有法度。“如兵家之陣,方以為正,又復是奇;方以為奇,忽復是正。出入變化,不可紀極,而法度不可亂。”他反對摹擬,認為“一家之詩, 自有一家之風味”, “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難言,我易言之, 自不俗。”另一特點是注重表現上的含蓄、隱約,他說“語貴含蓄。東坡云‘言有盡而意無窮’者,天下之至言也。”他還提出理、意、想、自然四種“高妙”。其中以“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的自然高妙為詩歌的最高境界,還提出“勝處要自悟”的觀點,對嚴羽的“妙悟”說有一定啟示。
他提出“不知詩病, 何由能詩;不觀詩法,何由知病?”主張有法,但又不要為成法所束縛。要求作詩要“精思”,但又不可過分雕琢。總的看,他強調創新,重視風格技巧,追求音律形式美,卻較少注意思想內容及詩與現實的關系。
上一篇:文藝美學研究·夸張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