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朱明
夏多布里昂
起錨了,對遠航者這是一個莊嚴的時刻。領(lǐng)水員將船引導(dǎo)到港外,他離去時,太陽正在墜落。天色灰暗,微風息息,距船幾鏈遠的地方,海浪沉重地拍打著礁石。
我凝視著圣馬羅。我在那兒丟下了淚流滿面的母親。我遙望我和呂西兒常去作禮拜的教堂的鐘樓和圓屋頂、房座、城墻、堡壘、塔樓和海灘;我同熱斯里爾和其他朋友兒時一道在那兒度過了我的童年。在我四分五裂的祖國失去一位無法取代的偉人(1)時,我撒手而去了。我對祖國和我自己的命運同樣感到迷茫:誰將沉沒?法蘭西還是我自己?有朝一日,我還能看見法蘭西和我的親人嗎?
船駛到海峽出口,夜幕已經(jīng)降臨,周圍一片沉寂。城內(nèi)點燃了萬家燈火,燈塔也亮了:我祖屋的那些顫抖的燈光照耀著我在礁石、波濤和黑夜包圍中的航程,同時微笑著同我告別。
我只帶走了我的青春和幻想。我踐踏過這塊土地上的塵埃,數(shù)過這一片天空的星星,而我現(xiàn)在離開這個世界,到一個土地和天空對我都陌生的世界去。如果我能夠到達航行的目的地,那么會發(fā)生什么事情呢?我可能在極北的海岸飄泊,那咤叱風云、毀滅過那么多代人的失去和平的年代對我也許會毫無影響;我也許不會目睹這場翻天覆地的變革。我也許不會拿起筆,從事這不幸的寫作生涯;我的名字也許會默默無聞,惑者只得到一種為嫉妒者所不屑但平靜安逸的光榮。誰知道,也許我會重渡大西洋,也許我會象一名全盛時期的征服者,定居在我冒險探索和發(fā)現(xiàn)的偏遠的國度里!
不!為了改變這兒的苦難,為了變成一個同過去的我迥然不同的人,我應(yīng)該回到我的祖國。孕育我的大海將成為我第二次生命的搖籃。我首次遠航時她載負著我,好象我的乳母把我抱在她的懷中;好象傾聽我訴說我最初的痛苦和最初的歡樂的女友把我抱在她的雙臂里。
風停了,落潮的海水把我們帶到外海,岸上的燈火漸漸模糊,最后全然消失了。由于沉思、淡淡的悵惘和更加朦朧的期望,我困倦了。我走下甲板進入我的房間。我躺在吊床上被搖晃著,輕輕拍打船側(cè)的波濤噼啪作響。起風了,桅桿上升起了風帆。次日清晨我登上甲板時,再也看不見法蘭西的土地了。
這是我命運的轉(zhuǎn)折:“再出海去Again to sea!”(拜倫)
(程依榮 譯)
1789年法國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發(fā)生后,出身貴族當過軍官并和宮廷有過密切關(guān)系的夏多布里昂,感到自己的地位和安全受到威脅,于是在1791年父親去世后離開法國去北美等地探險和游歷。4月1日,他在圣馬羅登船起程。在即將遠離祖國之際,他的心情是矛盾而又復(fù)雜的,有對親人的眷戀、對童年的回憶,有對自己和祖國前途、命運的擔憂,也有對未來的朦朧的期望。《別了,法蘭西》就是當時他那種心態(tài)的真實流露。
作者把航船“起錨”看作是“一個莊嚴的時刻”。他面對著灰暗的天色,感受著息息的微風,傾聽著拍打著礁石的沉重的海浪聲,深情地凝視著故鄉(xiāng)圣馬羅,遙望著教堂的鐘樓和圓屋頂、房屋、城墻、堡壘、塔樓和海灘”。淚流滿面的母親使他心如刀絞,童年的生活也一幕幕地迅速地在眼前閃現(xiàn):和姐姐呂西兒一起去作禮拜,和熱斯里爾及其他朋友一道兒玩耍。……而此刻,自己的祖國正值四分五裂,又失去了他所崇敬的政治家米拉波。自己這一去,真不知將來會怎樣。想到這里,作者不由得發(fā)出了“誰將沉沒?法蘭西還是我自己?”“我還能看見法蘭西和我的親人嗎?”的悲嘆。
既有對祖國和個人命運的憂心忡忡,又難免抱有種種幻想;既有對故土的戀戀不舍,又對這次的遠航有一種隱隱的躍躍欲試的心理,因此想到,如果到了目的地,或許會“在極北的海岸飄泊”,或許不再拿起筆,“從事這不幸的寫作生涯”,或許成為“一名全盛時期的征服者,定居在我冒險探索和發(fā)現(xiàn)的偏遠的國度里”。
但是作者很快意識到,“為了改變這兒的苦難,為了變成一個同過去迥然不同的人,我應(yīng)該回到我的祖國”。一個堅定的“不”字,道出了對祖國的無限深情,道出了對過去的“我”的否定。作者決心在遠航中獲得新的生命營養(yǎng),獲得第二次生命。
他就是在這樣的矛盾復(fù)雜的心理狀態(tài)中,在自我解剖的心靈碰撞中,告別了法蘭西祖國,開始了“命運的轉(zhuǎn)折”。
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初法國封建貴族與新興的資產(chǎn)階級的反復(fù)較量中,夏多布里昂始終站在革命的對立面,堅持貴族保王黨立場,在文學(xué)上他也是沒落貴族階級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但是作為作家,他又始終熱愛和眷戀著祖國。而且,《別了,法蘭西》是作者早期寫的一首散文詩,當時他的思想還比較幼稚單純,保王立場也還沒有那么鮮明。這首散文詩,由于是一種真實感情的自然流露,又加上文筆優(yōu)雅,構(gòu)思精巧,因此使人感到特別親切,藝術(shù)感染力也特別強。
上一篇:《冬之三部曲》鑒賞
下一篇:《別離歌》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