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俊山
楊子敏
早就該來的,早在二十幾年前。誰曾想,延巖無盡的急風暴雨,沖毀了友誼的路,直等到白了少年頭……
我不懂你們的話,但并不感到有語言障礙。友誼有自己的特殊語言,不用口講,用眼神。我幾乎走遍了你們的土地,每天,我都從千萬雙眼睛里,讀到你們那顆真摯的、溫暖的心。
也是由于友情的緣故吧?林木,這位大自然的綠色使者,也特別依戀著你們,用綠色的語言,染綠你們的山,染綠你們的水,染綠你們的鄉村和城市。遍地綠蔭里啁啾鳴囀,百鳥唱和,它們的歌,我也懂得。詩云:嚶其鳴矣,求其友聲。
握別時,留下一片心,帶走一片心。關山萬里,后會難期,但仍能心交神通。不是嗎?你我胸膛里都有彼此的心在跳動。
1986.7.25
由于國際政治風云的變幻,中國和波蘭的兄弟友好關系一度中斷。但是兩國人民的友誼卻是永在的。所以,經過二十多年的隔絕,兩國再度修好時,人民間的友好感情即有了交流的機會。
詩人在這篇散文詩里,從切身感受出發,抒寫了中波兩國人民之間心心相印、相互理解和信任的真摯友情。“嚶其鳴矣,求其友聲。”《詩經》里這句象征友誼的意象被引來作為詩篇的靈魂,猶如一盞明燈,照亮了全篇的意境。
人民間的友誼是通過友我雙方的具體表現顯示出來的。在“我”一方,詩篇開頭即表現了“求友”的真摯感情:“早就該來的,早在二十幾年前。”兩個“早”字沖口而出,求友之心切躍然紙上。緊接著一個跌宕,用“誰曾想”引出過往不幸歷史的回瞻,言簡意賅而情致深宛,一句“直等到白了少年頭……”涵括了巨大的遺憾和惆悵。這樣,詩篇首先從主體一方把友好感情推向極致,為下文進一步拓展意境作了有力鋪墊。
寫朋友一方的友情從人和物兩個層次著墨。先寫“人”表現的友好感情:“我幾乎走遍了你們的土地,每天,我都從千萬雙眼睛里,讀到你們那顆真摯的、溫暖的心”。這樣專致于“眼神”而省略了言辭的寫法,突出了操不同語言的人民之間表達情誼的特點,既真實又動人,十分巧妙。而后從“物”著眼,渲染大自然的“綠色的語言”和“百鳥唱和”的融融暖意,以“詩云”歸結,點化了意境。
最后,詩篇將我友雙方交織在一起,用彼此各自“一片心”的“留下”和“帶走”,表現這種友誼的超越時空,“心交神通”。既然“你我胸膛里都有彼此的心在跳動”,那么這種友誼當然是千里咫尺,萬古常青了。
詩篇沒有浮華的贊辭,也沒有虛矯的夸張,只是以樸素的語言款款敘說,自然而親切,是洋溢著真情摯意的友誼之歌。
上一篇:《鼓琴不問》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絲柏叢》一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