繹:采蓮賦蕭
繹
紫莖兮文波,紅蓮兮芰荷,綠房兮翠蓋,素實兮黃螺。于時妖童媛女,蕩舟心許,鹢首徐迴,兼?zhèn)饔鸨h⒁贫鍜欤麆佣奸_。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余,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故以水濺蘭橈,蘆侵羅袸,菊澤未反,梧臺迥見,荇濕沾衫,菱長繞釧。泛柏舟而容與,歌采蓮于枉諸。歌曰:“碧玉小家女,來嫁汝南王,蓮花亂臉色,荷葉雜衣香,因持薦君子,愿襲芙蓉裳。”
賦,經(jīng)過東晉一段沉寂之后,在宋齊時代曾呈現(xiàn)一派嶄新氣象,而到了梁代,賦風又有變化。在內(nèi)容上,宋齊時代的沉重的人生感受減少了,而以表現(xiàn)情思恣縱為其特色。在形式上,大都篇幅短小,清辭流溢,物色鮮明,情思綿密。蕭綱、蕭繹各有一篇《采蓮賦》,都是寫采蓮女的情態(tài),而蕭繹一篇寫得更為流麗鮮活,人物神態(tài)及其活動環(huán)境,描寫得極為精美細致,呈現(xiàn)出一種鮮麗而疏暢的風格。
頭四句寫蓮,從莖到花,到葉,到蓬,一一寫來,美不勝收。文波、翠蓋、綠房、黃螺,是形態(tài)美;而紫、紅、綠、黃各種顏色的對比與搭配,則是色彩美。開篇先把蓮的天生麗質(zhì)呈現(xiàn)于讀者面前,為后面寫人創(chuàng)造了美的環(huán)境。
蓮的美惹得游人心醉了。看吧,漂亮的男童,美麗的少女,一邊蕩槳,一邊稱贊不已。彩船徐徐開來,船上杯盤交錯,游者樂而忘返,真可謂“鐘箭自徘徊,皇堂薦羽杯”(江總《侍宴臨芳殿》),這是寫游者的盛況與盛情。
自“棹將移而藻掛”以下十四句,是文章的核心部分,寫采蓮女的舉止、言笑、神情、意態(tài)。槳未舉已有水藻牽掛;船未動早見浮萍漾開,真是情味纏綿,妙趣橫生。細看那釆蓮女子,纖腰素裝,輕盈灑脫,宛若花枝,卻不失矜持。為不濕衣裳,她們躲閃身軀,從而發(fā)出輕輕的嘻笑;為避免船傾,她們挪動位置,從而斂起衣襟。當她們來往在池上、穿梭于蓮叢時,水花隨蘭槳飛濺,羅衣被蘆花漫侵,荇菜掛到衫上,而那長長的菱角竟與手鐲繞到一處。這一段從采蓮女的形態(tài)、步態(tài)、神態(tài)、意態(tài),到勞作時的舉止、動作及繁忙景象,一一鋪陳,井然有序。作者以欣賞者的目光觀察、描繪采蓮人,雖然未能理解勞動者的艱辛,卻也寫出了洋溢在采蓮女身上的蓬勃活力和勞動的韻律及其動人魅力。
篇末寫采蓮女勞動之余,悠閑自得,從容而歌。歌辭清麗而不失質(zhì)樸,坦率而不失真純。“泛柏舟而容與,歌采蓮于枉渚”,是寫實,也是用典。《詩經(jīng)·邶風·柏舟》“泛彼柏舟,以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隱憂……”。《詩經(jīng)·鄘風·柏舟》“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髡彼兩髦,實為我儀……”二者均為女子戀情之詩,前者是女子不遇其夫、無可告語的自傷之辭;后者是少女要求婚姻自主的心聲。“枉渚”,可釋作水邊彎曲之處,同時又是地名,沅水之濱有枉渚,在《楚辭·九歌》中,是湘君與湘夫人的戀愛之所。作者暗用《詩經(jīng)》、《楚辭》,意在用古代民歌的情味,創(chuàng)造一種柔密氛圍,主人公在溫情脈脈、思緒綿綿之中歌唱《采蓮曲》,意蘊格外濃郁。
文中因人寫蓮,以蓮?fù)腥耍艘蛏彾邼嵭沱悾徱蛉硕挥徐`氣。詠物、寫人融為一體,通篇顯得玲瓏而富有韻味。近代文學史家對蕭綱、蕭繹的作品,包括他們的《采蓮賦》,一般評價不高,并認作浮糜之品,實在有欠公允。
上一篇:柳宗元《邕州馬退山茅亭記》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范成大《重九泛石湖記》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