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12】中國政治制度史(第3版)
(柏樺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58.5萬字,1989年5月第1版,2011年4月第3版,58元)
13章:[1]中國政治制度的形成和發展;[2]王權和皇權制度;[3]中華民國的權力結構和元首制;[4]中樞輔政制度及其運行機制;[5]中央政務體制及其運行機制;[6]地方行政體制及其運行機制;[7]法律制度;[8]監察制度;[9]軍事制度;[10]財經科技文教等制度;[11]文書璽印符節等制度;[12]行政輔助人員制度;[13]職官管理制度。
早期國家的政治制度是建立在親貴合一的基礎上,血緣親族是任官從政的先決條決,世襲罔替,代代相承。
霸主們為了完成霸業,急于選用具有文韜武略的人才,故此在任官用人上毅然打破世卿世祿制,大力起用有才能和可靠的人。
集權制度的出現有其政治、經濟和歷史背景,也有“人的惡劣的情欲”。
秦始皇“自以德兼三皇,功包五帝”,將三皇五帝名號合而為一,號稱“皇帝”,這是曠古以來所未有的,被認為是最崇高的名號,一經出現,便被歷代王朝所接受,一直沿用了兩千多年。
宰相開府輔政制,是指作為百官之長的宰相可以設置自己的衙署,可以自辟僚屬,依照皇帝的意圖,獨立行使權力。
被朱棣早選入內閣的解縉、黃淮、胡廣、楊榮、楊士奇、金幼孜、胡儼七人,被稱為“七學士”。
隋唐的二十四司職掌。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爾雅·釋名》:“縣,懸也,縣系于郡也”?!稄V韻》:“楚莊王(前613—前591年在位)滅陳為縣,縣名自此始”。
歷代都有基層行政區,即鄉里、黨族、里甲、保甲、村社、鄉鎮、區鎮等基層組織。秦漢在一縣的基層分成若干鄉,鄉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組織。
所謂職官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明確職責、規定職權范圍、選拔任免、教育培養、爵命等級、考核獎懲、退休撫恤等一系列與職官相關的制度。
童試(府、縣試);鄉試(在省署舉行);會試(中央級的考試);殿試(會試中試者要由皇帝親策于廷)。
退休也稱致仕、致事、致政。老是指70歲以上的人。
這本書依據政治制度的基本原理和內涵,梳理和總結了中國政治制度形成與發展的過程,借以在洞悉政治制度“來龍”的基礎上,把握“去脈”,使新的論述有所依憑,舊的觀點得以系統。全書以王權和皇權制度、中華民國的權力結構和元首制、中樞輔政制度及其運行機制、中央政務體制及其運行機制、地方行政體制及其運行機制、法律制度、監察制度、軍事制度、財經科技文教等制度、文書璽印符節等制度、行政輔助人員制度、職官管理制度等為題,分別敘述自傳說時代到1949年中國歷史上各種制度的發展變化,在考察制度內涵及特點的同時,分析其在整體政治制度中所發揮的效能。
上一篇:中國思想經典講稿
下一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