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23】冷戰國際史二十四講
(沈志華主編,世界知識出版社,48.4萬字,2018年8月第1版,68元)
△共3編:[1]冷戰的起源和爆發(1945-1953);[2]冷戰的擴展和延續(1954-1969);[3]冷戰的轉型和終結(1970-1991)。
〇核武器的存在既強化了“冷戰”的格局,也促進了人們對“人類共同命運”的思考和認識。
〇北約組織的建立,是繼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之后,美國推行遏制蘇聯稱霸世界戰略計劃的又一個重大突破。
〇戰后斯大林對遠東的戰略考慮,就中國范圍而言,大體分兩個方面:首先,把外蒙古從中國的版圖中分離出來,形成廣闊的安全地帶;其次,恢復沙皇俄國在中國東北的勢力范圍,以確保蘇聯在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凍港。為了實現這些利益訴求,蘇聯在對外政策選擇上采取了與美國合作的方針,既承認蔣介石在中國的領袖地位并勸說中共服從國民政府的統一領導。
〇周恩來曾說過:“斯大林到抗美援朝時才改變了對中國的看法”。
〇中蘇結盟及中國出兵朝鮮對亞洲的國際格局和形勢也產生了重大影響,在朝鮮戰爭期間及隨后幾年,美國與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東南亞國家及臺灣國民黨政權分別簽署了同盟條約,組建了對中國和社會主義陣營的新月形的包圍圈,中國成為社會主義陣營在亞洲地區對抗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陣營的先鋒和主力。
〇“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同而不是立異的”。萬隆會議。
〇有“一千零一個復雜的因素”妨礙著危機解決。
〇古巴是加勒比海地區的一個島國,北部距離美國佛里達半島南端僅90英里。曾長期是西班牙的殖民地。
〇托馬斯·杰斐遜的名言:“所有人生而平等,所有人都有生命、自由和幸福的權利”。
〇1991年蘇聯解體,冷戰結束。
〇從嚴格意義上講,1990年10月3日,實現重新統一的德國并不是東、西德的合并和統一的結果,而是短命的民主德國自我化解的結果。
上一篇:決戰:中原西南解放戰爭1945-1951
下一篇: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