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13】中華文化的前途和使命
(許嘉璐著,中華書局,16萬字,2017年6月第1版,48元)
△共14講:[1]當前文化問題的癥結在哪里;[2]中華文化源流(上);[3]中華文化源流(下);[4]文化的多元和中華文化特質;[5]中華文化和跨文化交際;[6]認識一下儒家經典;[7]訓詁學與經學、文化;[8]關于儒學若干問題的辨識;[9]禪宗:中華文化相融之范例;[10]中華文化重任在肩;[11]中華文化的過去、現在和未來;[12]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國當今社會的價值和意義;[13]漫談“文化強國”戰略;[14]對于中華文化和新文化建設的思考。
〇世界秩序=經濟、文化霸權=新自由主義=美國價值觀=文化帝國主義=“歷史的終結”。物極必反,盛極必衰。
〇中華民族,尤其是民族的知識精英,應:[1]清除掉自己身上潴留著的西方有害激素;[2]篩去我們傳統文化中的糟粕;[3]當今中華文化急缺者,為學者與現實、與大眾、與教育系統之嚴重脫節;[4]學會并實施中華文化走出國內的偉大事業,使中國人的智慧達到地球上一切有人居住之處。
〇亨廷頓斷言,基督教文化和伊斯蘭文化的沖突不可避免。福山宣稱,美國的民主制度是人類歷史的終結,人類社會最終要走向美國的模式,歷史將把所有的人都塑造成抱有美國式的價值觀、民主自由與個人至上的人。
〇文化發展的五大規律:變動不居、多元多彩、吸收異質、雅俗互動、表動底靜。
〇據西方的經濟學家測算,唐的GDP占全世界GDP的四分之三,明代還占三分之一。
〇只有文明最長壽。
〇比較,是認識和研究問題的基本方法。
〇打破學科界限;提升至形而上;透視生活;培養高端。
〇中華文化可橫向分類為民族、地域、雅俗、行業、形態文化,從縱向分為遠古、殷商、先秦、西漢文化等。
〇文化分為表層、中層和底層三類。
〇中華文化的特點:重家庭、重穩定、重傳承、重和諧、重道德、重現世、輕來世。
〇孔夫子帶給我們有中國特色的信仰,這信仰就是圣。
〇五經: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〇河上公的注:“目不妄視,耳不妄聽,口不妄言,則無怨惡于天下,故長壽”。
〇如何“平天下”?用“王道”。“王道”,簡言之,就是以先進的文化和高尚的道德來吸引、感化他人、他國,善待他人、他國。
〇佛教修行方法:[1]認真學習佛理;[2]出家苦行;[3]體悟自心;[4]受戒、坐禪、入定。小乘:[1]以羅漢果位為最高追求(欲念斷滅,從而解脫,不再輪回);[2]出家苦行(完全擺脫世俗);[3]自覺(自我解脫);[4]重倫理與心理,“我”為精神構成,無實在自體。大乘:[1]以菩薩果位為最高追求(歷經千百次生命,不斷修持,為眾生渴求佛果);[2]出家、在家(居士)均可;[3]自覺(悟道),覺人(以法普度眾生);[4]虔敬玄奧:“空”(真如,無二實性,超越一切對立)。
〇約至9世紀中葉,由慧能之再傳與三傳弟子先后開創溈仰宗、臨濟宗、曹洞宗、云門宗、法眼宗,史稱“禪門五宗”。
〇中國,作為一個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古老國家,有責任為世界的和平、安寧、繁榮、幸福做出自己的貢獻。應把中華民族積累了幾千年的智慧作為禮物送給五大洲。
〇“倉廩實而知禮節”(《管子》);老百姓的話:“溫飽思淫欲”。
〇表層是物質文化,圍繞著衣食住行的好惡取舍;中層是制度文化,即風俗、禮儀、宗教、藝術、制度、法律;底層是精神文化或者哲學文化。
(2017年12月2日上午11:40閱畢)
上一篇:絲綢之路
下一篇:中國共產黨干部工作史綱(1921—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