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釗是在中國傳播唯物史觀的先驅者,他通過對社會形態的分析,闡發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基本矛盾的學說。他說:“人類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經濟的構造。這是社會的基礎構造。一切社會上政治的、法制的、倫理的哲學的,簡單說,凡是精神上的構造,都是隨著經濟的構造變化而變化。”(《我的馬克思主義觀》)這就是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但也不能由此否認上層建筑的作用。“在經濟構造上建立的一切表面構造,如法律等,不是絕對的隨著經濟全進路的大勢走的,都是輔助著經濟內部變化的,就是有時可以抑制各個的經濟現象,也不能反抗經濟全進路的大勢。”(同上)這里正確說明了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在社會結構中的作用,把社會形態看成是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統一體。
李大釗在分析社會形態的發展問題時,還闡發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學說。他認為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高動因”,因此生產力的水平也必然要決定生產關系的狀況。“生產力與社會組織有密切的關系。生產力一有變動,社會組織必須隨著他變動。”(同上)
李大釗指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推動社會歷史的發展,這在階級社會中表現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上,即是階級之間的矛盾與斗爭。“經濟上利害相反的階級,就是有土地或資本等生產手段的有產階級,與沒有土地或資本等生產手段的無產階級的區別;一方是壓服他人掠奪他人的,一方是受人壓服,被人掠奪的。這兩種階級,在種種時代,以種種形式表現出來。”(同上)
關于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作用問題,李大釗指出:“人的生存,全靠他維持自己的能力”。“社會上的一切活動和變遷全為人力所造”。至于所謂個別人物,都是無關緊要的。英雄豪杰的“生長與活動,只能在人民本身的性質中去尋,決不在他們以外的什么勢力。”(《唯物史觀在現代史學上的價值》)李大釗對唯物史觀的提倡與傳播,有力地打擊了封建專制主義的理論基礎——唯心史觀,為無產階級的革命斗爭提供了銳利思想武器。他的主要著作已收入《李大釗選集》中,其中《我的馬克思主義觀》、《階級競爭與互助》、《物質變動與道德變動》、《馬克思的歷史哲學》、《由經濟上解釋中國近代思想變動的原因》、《唯物史觀在現代史上的價值》等哲學論著,在中國現代哲學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上一篇:李大釗
下一篇: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