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倫春神話
這個題目是在我整理照片時突然想到的。去年在嘉蔭縣文體中心觀看的《鄂倫春神話》系列演出后,一直想執筆創作關于鄂倫春族的文字,但一直未找到切入點。在2013年二月二“春龍節”前夜的篝火晚會上,鄂倫春族人和55對中俄國際集體婚禮的新人,共同打造了比較有氣勢的、熱情洋溢的篝火舞,拍攝中就讓我有一種想寫關于鄂倫春文字的沖動,如此就算是為了彌補曾經觀看《鄂倫春神話》舞臺劇時,讓視覺震撼和感動的一種情懷吧。
有人把鄂倫春人稱為“馬背上的民族”,他們從前是精騎善射的民族,世世代代在大、小興安嶺憑借一匹匹烈馬、一桿桿獵槍、一條條獵狗,一年四季勇猛地游獵在原始森林里,以狩獵為生,這種狩獵的日子直到20世紀50年代后才開始轉為半耕半獵的生活,所以說在新中國成立后,鄂倫春族人是最先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少數民族之一。
若干年過去,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科技的發展,原有的鄂倫春人的風土鄉俗漸漸被漢化。但是,在嘉蔭縣的烏拉嘎金礦勝利村里,居住著一個特殊的民族,就是為數不多的鄂倫春族。鄂倫春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文字。
如今生活水平在提高,生活質量蒸蒸日上,各地旅游業發展得如火如荼,作為一項民俗產業的鄂倫春文化逐漸興起,黨的春風吹去少數民族文化即將遺失的陰霾。在政府的號召領導下,拉開了嘉蔭縣《鄂倫春神話》的大型民族舞臺劇演出帷幕,此劇全景展示了鄂倫春人生產、生活的鮮活場面,全劇由《家園·春》《火塘·夏》《遠山·秋》《圍獵·冬》四個篇章構成。激情演繹著一年四季在大山里鄂倫春獵人與猛獸的較量,在森林里聆聽風和葉的交響,載歌載舞熱情的《依哈嫩》跳出了獵人們豐收的喜悅,追溯春夏秋冬四季輪轉滄桑古樸的原始生活,舞動生命中與生俱來的勇敢和智慧,涵蓋篝火圖騰對鄂倫春族人的意義,還有他們收獲后大碗喝酒,大口吃肉,鮮活豪爽的幸福生活,把一種漸行漸遠的歷史民俗文化,詮釋得淋漓盡致,攝魂動魄。特別是我的老鄉張兄,那渾厚蒼勁的畫外音引導著觀眾漸漸走入劇情,給該劇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其聲音至今還縈繞在耳畔,后來才聽說他不但負責全場配音,而且文字也是出于他之手,真為老鄉感到自豪。我想那次演出不僅得到了省市委領導及媒體的高度重視和肯定,對于傳承嘉蔭縣少數民族文化,也得到了極大的推廣和贊譽。
歷經滄桑巨變的鄂倫春人,對火的情感永遠不會衰落,依然有著至高的崇敬。在傳統節日小年這天和春節的早晨,鄂倫春族的家庭都要拜火神,向篝火燒香,并扔進一塊肉和灑下一杯酒,祈求火神保佑火種旺盛,永不熄滅,也祈禱他們的家人幸福平安!
篝火,曾經陪伴著鄂倫春人度過一年又一年,一夜又一夜。這火,是鄂倫春人的生命。豐收的季節,族人們在篝火旁歡歌起舞,以表達心中的喜悅和對生活的美好祝福,這火是獵人心中的力量。因此,看見攏起大堆的篝火,似乎就看見了遠古鄂倫春族人勇敢睿智的生產、生活,共同慶祝的場面,在這篝火中激活了他們那種秉承淳樸、好客、誠懇、熱情的民族傳統和信念。
在二月二前夜,大堆的篝火點燃起來,火苗點燃鄂倫春人的熱情和舞動的靈魂,帶著祝福聲聲,與55對中俄集體婚禮的新人一起狂歡歌舞。鄂倫春族人身上的那種民族精神感染著新人,感染著在寒冷天氣中觀看的人們。他們臉上閃著光輝,那份驕傲、那份自豪、那份厚重的情感,透著真誠淳樸的笑,感染著在場的人們,似乎他們的笑容里在傳遞一種精神,一種團結的力量。
這一夜熊熊的篝火,演繹了鄂倫春人與中俄國際友好的神話!
這個飄著小雪的夜晚,在歡快互動的跳馬舞的節奏聲中,把篝火晚會推向高潮,吶喊聲、歌唱聲、歡笑聲,還有攝影人相機的咔嚓聲都不絕于耳。此刻,我也感受著他們的熱情和舞動的旋律,他們矯健的身影在我的鏡頭下凝為永恒!我愿鄂倫春族人的民俗文化越來越完善,古樸的情懷,自強不息的精神傳遞得越來越久遠,同時祝福參加中俄國際集體婚禮的新人們幸福百年,永儔偕老!
上一篇:邂逅荷包牡丹
下一篇:閑適清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