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孔子與《論語》
一、孔子和他的時代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歷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歲,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鬃邮侨寮覍W派的創始人,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同時,他還是一位古文獻學家,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為中華傳統文化奠定了以儒學為中心的堅實基礎??鬃拥淖嫦仁撬螄F族,是商朝的宗室,到周朝時被封于宋國(今河南商丘),故他可以說是殷商(華夏族)的貴族后裔。三監之亂后,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紂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啟于宋國,死后葬于宋國故地(今商丘市睢陽區),其地建有微子祠。微子啟死后,其弟微仲(孔子的先祖)即位。后其祖移居魯國(說法有二:一是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孫開始以孔為氏,因為家道破敗,無力償還所欠債務,逼逃至魯國。二是因為其曾祖父孔防叔與宋國當政大臣華氏不和,離開宋國,移居魯國)??鬃幼嫔想m然榮顯,大約在孔子前幾世就沒落了??鬃由贂r貧賤,做過管倉庫和放牧的小吏,30歲開始創立了中國第一所私學,一生主要從事教育,相傳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他曾經帶著弟子周游列國,傳播自己的思想和政治主張,他的思想和學說對后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吸納先進的外來文化,也在對外傳播我們的傳統文化。2004年,中國政府決定在2010年前在全世界建立100所孔子學院,據2007年7月1日《人民日報》報道,全球已啟動的孔子學院項目已經是156所,分布在54個國家和地區。為什么要以孔子的名字來命名中國語言和文化傳播機構?許嘉璐在出席首屆孔子學院大會時說:“中國為什么要以孔子的名字來命名海外漢語推廣機構呢?因為孔子是中國人心目中永恒的導師,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說,其核心理念是以人為本、和而不同。中國人至今仍以這一學說為社會思想的基礎,與世界各國人民友好相處。”我們可以感受,一個世界范圍的以孔子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熱潮正在急劇升溫。
二、孔子的身世與生平
孔子的遠祖,是春秋時期宋國的貴族,殷商王室的后裔。其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國的一位大夫,做過大司馬,死于宮廷內亂。孔父嘉之子木金父,受逼于華氏,逃到魯國,木金父之孫任魯國臧孫氏采地防邑之宰,故稱防叔,是為孔子之曾祖。防叔之孫曰叔梁紇,即孔子父也。叔梁紇是魯國有名的武士,立過兩次戰功,曾任陬邑之宰。叔梁紇先娶正妻施氏,生九女,無子。又娶一妾,生有一子,名叫伯尼,又稱孟皮,腳有病。叔梁紇很不滿意,晚年娶顏氏女為妾。顏氏名征在,即孔子之母。《史記·孔子世家》說:“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古人認為叔梁紇與顏征在結婚時已年近古稀,而顏征正值少年,且未經媒妁之言而自由結合,不合禮儀,故稱“野合”。司馬貞《史記索隱》就說:“今此云‘野合’者,蓋謂梁紇老而征在少,非當壯室初笄之禮,故云野合,謂不合禮儀?!濒斚骞?,及公元前551年,夏歷八月二十七日(因推算方法不同,或云生于夏歷八月二十八日),孔子出生。
孔子是怎么出生的,史書記載模糊,歷來有不同說法:一是祈禱而生。這種觀點的神話色彩濃厚,說孔子的父母親在尼丘山一起祈禱,感動黑龍的精靈,懷上孔子。東漢鄭玄《禮記·檀弓正義》引《論語撰考讖》說:“叔梁紇與征在禱尼丘山,感黑龍之精以生仲尼。”顯然,這種說法非?;闹嚕瑹o非是儒學的后繼者們為了神化孔子所作的附會之辭,不足為據。二是夢生。這與上一種說法一樣出于讖緯書中,帶有明顯荒誕的迷信色彩。因為如果不在出生問題上故弄玄虛,使之與凡人不同,以尊其為神,孔子就不能成為“圣人”。三是私生子。蔡尚思等《孔子思想體系》一書,詳細列舉了歷年積累的資料,認為顏氏既然長期對孔子隱瞞其父的事情,說明顏家必定遠離孔家,再加上孔子自稱“吾少也賤”,這些都證明顏氏家境貧寒,可能是奴隸或平民之女,與叔梁紇的身份截然不同。所以,該書認為,所謂“野合”,實際上是老奴隸主叔梁紇在野外強暴顏氏而生孔子,也就是說,孔子是私生子。這一結論重新解釋了《史記》等書中所述的“野合”。
諸種說法該如何解釋,尚無定論。
孔子的生年,現在共有三說。一說,《史記·孔子世家》所記為魯襄公二十二年。生月生日,《史記》未記,《穀梁傳》記為“十月庚子,孔子生”。換算為當今公歷,應為公元前551年9月8日。二說,傳統的祭孔日期定在農歷8月27日,據說是出自《孔氏家譜》,1939年,當時的教育部通令全國,將這一天定為教師節。后來歷法專家換算,認為應為公歷9月28日,因此于1952年由臺灣有關行政部門提請臺灣當局明令:孔子誕辰及教師節改為公歷9月28日。三說是最近研究成果。科學家運用現代天文學方法,推算出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2年10月9日。這一結論不僅將先前一般認為的孔子誕生年份提前了一年,而且改寫了孔子的生日,于是確認1999年為孔子2550周年誕辰期。
孔子的名號。按照先秦時代的姓氏制度,姓子,孔氏,名丘,字仲尼??资鲜亲有兆迦酥械囊粋€支派,孔是這個支派的徽號。漢代之后,姓、氏不再區分,因而人們也說孔子姓孔。孔氏之所以用“孔”為族號,與祖先孔父嘉有關。按五氏親盡,別立為宗的規定,孔父嘉的后人需別立為宗,自成一系。以什么為氏號呢?他們采取了以孔父嘉的字為氏號的做法??赘讣危危挚赘?,所以后人便取“孔”字為氏號。“孔”的含義,一說是“子(姓)”和“乙(舊讀yà,同“”,即燕子)”合成。一說“乙”為龍的形象,子姓以黃帝為始祖,而黃帝子孫是龍的傳人,因此子姓商人便以“乙”(龍)與“子”(姓)相配而成“孔”字,并作為該氏之號。
孔子的名、字中包含山名“尼丘”。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說:“禱于尼丘得孔子?!薄吧咨羡醉敚^頂凹陷),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就是孔子頭頂部四周高而中間凹,就像尼山周邊高而中峰低那樣,所以取名為丘,字為仲尼?!栋谆⑼āば彰氛f:“孔子首類魯國尼丘山,故名為丘?!薄犊鬃蛹艺Z·本姓解》則說,因為孔子母親以夫之年大,懼不時有男,而私禱尼丘之山而生孔子,故名丘而字仲尼。即“禱于尼丘而得孔子”。字為仲尼?!爸佟笔堑诙囊馑???鬃釉谛值芘判兄袨榈诙ā墩撜Z》言孔子“以其兄之子”妻南容),故在“尼”前加“仲”字表示。正因為孔子排行第二,所以古今都有人諧稱孔子為孔老二。
孔子出生后不久,其父叔梁紇去世,《史記·孔子世家》言:“丘生而叔梁紇死?!蹦赣H顏征在年輕守寡,帶著孔子離開陬邑,回到曲阜。顏氏對孔子教育嚴格,《史記·孔子世家》云:“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笨鬃又形磥?,與顏氏對孔子的辛勤培育是分不開的??鬃蛹s十七歲時,母親去世。此后,孔子為糊口曾做過“委吏”(管理倉廩)與“乘田”(管放牧牛羊)?!睹献印とf章下》云:“孔子嘗為委吏矣,曰:‘會計當而已矣?!瘒L為乘田矣,曰:‘牛羊茁壯長而已矣。’”此皆為孔子所言之“鄙事”??鬃邮艢q時,娶宋人亓官氏之女為妻。第二年亓官氏生一子。魯昭公派人送來一條鯉魚,表示祝賀,孔子感到十分榮幸,因而給兒子取名為鯉,字伯魚。孔子年輕時雖然貧苦,但十五歲即“志于學”,學無常師,好學不厭,鄉人也贊他“博學”??鬃印叭ⅰ?,并開始創立私學,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進一步促進了學術文化的下移。
魯定公九年(前501),把持朝政的陽貨被逐,孔子才被用于魯國,擔任中都宰,中都在今山東省汶上縣西,當時是魯國的公邑。是年孔子51歲?!盀橹卸荚滓荒?,四方皆則之”,由中都宰遷司空,再升為大司寇。魯定公十年(前500),齊魯夾谷之會,魯由孔子相禮??鬃诱J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早有防范,使齊君想用武力劫持魯君的預謀未能得逞,并運用外交手段收回了被齊侵占的鄆、灌、龜陰之田??鬃邮唆?,齊人聞而懼,恐魯強而并己,于是饋女樂于魯定公與季桓子。季桓子受齊女樂,三日不聽政??鬃诱伪ж撾y以施展,于是就帶領顏回、子路、子貢、冉有等十多個弟子離開“父母之邦”,開始了長達14年的周游列國的顛沛流離生涯。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冉有歸魯,率軍在郎戰勝齊軍。季康子派人以幣迎孔子。孔子歸魯,時年68歲,季康子尊以“國老”,常以政事相詢,但終不被重用。孔子已知不可能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了,則致力于整理文獻和繼續從事教育。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享年73歲,葬于曲阜北泗水之上。以上皆見《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的家譜,是中國最完整的家譜之一,中間記載沒有間斷,到現在已經傳了80代。
三、孔子的為人與影響
孔子作為中國幾千年來尊奉的圣人,他對中國文化各個方面的影響都是巨大的??鬃邮且粋€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個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個品德高尚的知識分子。在中國文明史上,對華夏民族的性格、氣質影響最大的人,就是孔子。他正直不阿、樂觀向上、積極進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會。他的成功與失敗,無不與他的品格相關。自古以來,中國人尤其是知識分子都自覺以他為榜樣。他對中國知識分子影響最大的品德主要有:
(一)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孔子晚年,曾這樣形容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述而》)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游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沒有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他并不灰心,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這是一種為理想而奮斗的精神,這種精神成為后代正直知識分子的主要特征。
(二)輕財好義,安貧樂道
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保ā妒龆罚┰诳鬃有哪恐?,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他的安貧樂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這并不符合歷史事實??鬃右苍f:“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去)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惡也;不以其道得(去)之,不去也?!保ā独锶省罚案欢汕笠?,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述而》)不稀罕不義之財,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成為歷代廉潔之士的最高信條。
(三)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一生以好學著稱,他對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本人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識,他說:“圣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保ā睹献印す珜O丑上》)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就拜他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述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是歷代為學為師者千古不易之理。
(四)直道而行,寧折不彎
孔子生性正直,直道而行,他曾說:“吾之于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衛靈公》)《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于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边@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短處,就是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銳,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然而,孔子的正直,無疑成為千古知識分子的楷模。
(五)成人之美,與人為善
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富有同情心的人,樂于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凹核挥?,勿施于人”(《顏淵》)、“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顏淵》)、“躬自厚而薄責于人”(《衛靈公》)等等,都是他的做人準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這就是孔子對自己一生各階段的總結與評價。
四、《論語》的成書和基本內容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總集,共二十篇五百一十二章。《論語》為孔門弟子及再傳弟子輯錄整理而成。劉向說,《論語》“皆孔子弟子記諸善言也”(何晏《論語集解序》引);劉歆說:“《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漢書·藝文志》);匡衡說:“《論語》,《孝經》圣人言行之要,宜究其意?!保ā稘h書·匡衡傳》);王充說:“夫《論語》者,弟子共紀孔子言行”(《論衡·正說篇》);鄭玄說:“《論語》乃仲弓,子夏等所撰定”(陸德明《經典釋文·敘錄》引,該書《論語音義》又稱:“鄭玄云:仲弓、子游、子夏等撰”,增加了子游);《論語崇爵讖》說“子夏六十四人共撰仲尼微言,以事素王”;趙岐說:“七十子之疇,匯集夫子之言,以為《論語》”兩漢學者去孔子未遠,其說應該有相當的根據。
《論語》成書時間約在戰國初期。持此種觀點的還有清代學者劉寶楠(《論語正義》),近代學者楊伯峻(《論語譯注》)。近代學者錢穆認為《論語》成書于戰國末年(“則《論語》之編輯,或在周末秦時?今考書中多有戰國末年人串亂之跡”《論語要略》第一章序說);日本學者山下寅次認為《論語》成書于公元前479年(孔子卒年)至公元前400年(子思卒年)之間。
班固的《漢書·藝文志》說:“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薄段倪x·辯命論注》引傅子也說:“昔仲尼既歿,仲尼之徒追夫子之言,謂之論語?!睆倪@兩段話里,可以得到兩點概念:①“論語”的“論”是“論纂”的意思,“論語”的“語”是“語言”的意思,“論語”就是把“接聞于夫子之語”“論纂”起來的意思。②“論語”的名字是當時就有的,不是后來別人給它的。北宋初年,邢昺受詔為魏人何晏的《論語集解》作疏,他在序中引鄭玄說“論者,綸也,輪也,理也,次也,撰也。以次書可以經綸世務,故曰綸也;圓轉無窮,故曰輪也;蘊含萬理,故曰理也;篇章有序,故曰次也;群賢集定,故曰撰也?!编嵭谧ⅰ吨芏Y》中也談及《論語》的名稱,他說:“答述曰‘語’。以此書所載皆仲尼應答弟子及時人之辭,故曰‘語’。而在‘論’下者,必經論撰,然后載之,以示非妄謬也。以其口相傳授,故經焚書而獨存也”。
《論語》由孔門弟子集體結集,反映了儒家后學對孔子思想的理解和認同。它在中國文化傳統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它既是“經”,又是“經”中之“經”。因為《論語》本身記載了孔子及孔門精英子弟的言行舉止、論學歷事,與其他諸經相比具有絕無僅有的直接性和體己性。而“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古語,則在另一個層面反映了世人對于《論語》的推崇。
《論語》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為本、和而不同。全書體現了人重于物,重視人的生命價值。中國歷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強調人貴于物,“天地萬物,唯人為貴”?!墩撜Z》記載,馬棚失火,孔子問傷人了嗎?不問馬。說明在孔子看來,人比馬重要。在現代社會,無論是西方還是中國,作為一種發展觀,人本思想都主要是相對于物本思想而提出來的。又如,認為孝為立身之本,重視人的終極關懷。生老病死,人人都要經歷。作為后代,應該“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應該“惟其疾之憂”(《為政》),應該“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父母之年不可不知,這是孔子提醒門弟子,對父母的盡孝不能等待明天,而應當時時刻刻提起孝心,才可謂真孝。特別是當父母年事已高之時,奉養父母更應謹慎入微。《論語》還有提倡人際關系的和諧,求大同,存小異,維持社會的平衡,創造適宜的生活環境。還有統治者應該對人民施恩德等等。
胡錦濤同志強調,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我們可以對照,今天的以人為本,同歷史上的以人為本,其最大的區別是什么?就是我們今天的“以人為本”,對“人”的概念作出了“人民群眾”“全體人民”這樣的明確界定。
五、孔子的思想學說體系
韓星的《孔子的思想體系》,是至今探討孔子的思想體系最深入最全面的一篇文章。該文認為,要探討孔子思想學說的體系,我們應該有一個基礎認識,那就是孔子思想學說有集大成的性質。孔子之所以成為兩千多年以來中國乃至人類屈指可數的大思想家、學問家,最基本的就是他的思想學說是“集”了中國上古以來文化的“大成”。古今以來人們對孔子思想學術上集大成的認識主要有這么幾個含義:一是集伯夷、伊尹、柳下惠這樣的三圣之事為一大成之事;二是孔子既圣且智,孟子通過所謂金聲玉振,始終條理來比喻和說明;三是集三代及其以上圣王德業的大成;四是集古代思想學術的大成。
韓星認為,孔子的思想體系由兩個層面構成:即性與天道和仁禮中庸。第一層面,性與天道——哲學層面?!墩撜Z·公冶長》中說:“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钡诙用妫识Y中庸——現實層面。即以“仁”為支柱的修己之學與以“禮”為支柱的治人之學,被以“中庸”為基本原理的“中和論”有機地結合成為一個完整的體系。其中修己是治人的前提和條件,治人是修己的目標和歸宿;而修己和治人兩大部分思想內容的構建又是以“中庸”為基本原理的,“和”是完成整體構建的方法論原則和標準。
(一)以“仁”為支柱的修己之學
1.執政以正,修己安人
孔子對執政者提出“正己”要求,認為在任何一個秩序良好的社會中,執政者與臣民的關系是最基本的;而二者當中,又最注重執政者的作用,認為執政者的好壞決定社會治理的好壞。
2.克己約禮,自戒思齊
孔子還對以執政者為主體的社會各階層提出了“克己”的要求。這就是曾經產生誤解的“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保ā额仠Y》)這是孔子思想的綱要,涉及禮和仁,而以“克己”作為復禮歸仁的實踐要求。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思齊是冀己亦有是善,自省是恐己也有是惡。前者為積極向善,后者為消極自防。
3.入孝出弟,真情合禮
孝悌是修己的又一基本內容。孝指尊敬順從父母,悌指尊重兄長,是中國古代處理家族內部兩大關系的基本要求。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學而》)“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保ā蹲雍薄罚┯捎诋敃r的家族組織與行政的關系密切,在家能孝悌者,在政治上必定能敬重君主、公卿,所以,“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學而》)在孝悌中間,孔子更重視孝,認為這是“本”:“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4.仁者愛人,忠恕一貫
社會生活中處理人與人的關系時要愛人。當樊遲問仁時,孔子說:“愛人?!保ā额仠Y》)歷來對仁的解釋眾說紛紜,然而愛人是其基本的精神,是修己之學的根本。這里的“人”是一種泛稱,是一個類概念,是超越了階級、種族的局限??鬃诱J為“愛人”的具體表現和方法就是“忠恕”。所謂“忠恕”,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可見,對己“克”對人“愛”,二者統一于“仁”,是修己之學的兩個支點。
5.尊美屏惡,修齊治平
以“仁”的精神,貫徹于政治生活的過程當中,就是要做到尊五美、屏四惡。子張問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弊訌堅唬骸昂沃^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保ā秷蛟弧罚┻@些是對君子從政的一種帶有理想色彩的要求,是以“中和”為原則,融道德與政治為一體,混修己與治人為一團,是其后儒家修齊治平的先導,對中國士人政治思維影響深遠而巨大。
關于修己方面還有忠、信、智、勇、恭、寬、敏、直等,可以說與前面所述組成了一個大的系統,構成了由個體出發的人生道德的一極,但這一極絕不是封閉的、純粹的,而是開放的,與下面要講的另一極——治人是相通相連的。
(二)以“禮”為支柱的治人之學
以“禮”為支柱的治人之學實際上就是孔子的治國思想??鬃永^承了西周以來把禮作為治國之經緯的思想,認為禮是治國之本,形成了以禮樂教化治國安邦的總體思路。
1.周禮損益,重人輕鬼
孔子對周禮抱著很恭敬的心態,但在實際運用中又有所損益,繼承中有創新,目的是為了救世。他主張“學而優則仕”(《子張》),向社會打開了取士的大門。他通過對周禮的損益創造性地提出“仁”的思想,成為他整個思想體系的制高點,并與“禮”配合,在修己的同時治人,在人的倫理道德完善的基礎上實現社會的良好秩序。
2.為政以德,先富后教
孔子繼承西周德治思想,總結春秋德禮思潮,提出了“德化”、“禮治”的治國思想??鬃硬粷M當時“天下無道”動蕩不安的社會,抱著強烈的憂患意識和救世情懷,奔游列國,倡導“德化”、“禮治”。他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保ā稙檎罚┧岢觥盀閲远Y”(《先進》),集中表達了他對禮在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除了重視德、禮,孔子也沒有忽視政、刑在治國理民中的重要性,他指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可見,孔子認為在治國理民過程中,德、禮與政、刑都是不可缺少的。不過,在這四者當中是有先后的,這就是德、禮為先,政、刑為后。除此,孔子先德禮、后政刑的思想還體現在政治與經濟關系上,他主張先經濟后政治,即先富后教。
3.治國以禮,恭順虔敬
孔子認為“治國以禮”既要注重形式,又要注重精神實質。他說:“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陽貨》)認為玉帛、鐘鼓是禮樂所不可少的,但只是限于形式上是不夠的,要注重禮的精神。禮的精神主要體現為“仁”、“恭”、“敬”、“讓”、“情”等方面?!叭省笔嵌Y的最根本的精神內容。
4.名正言順,各守其位
如何實現以禮治國?孔子把“正名”作為起始。當他與學生游衛時,子路問:“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孔子說:“必也正名乎!”子路有些不解,孔子接著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保ā蹲勇贰罚┻@一主張要落實在政治上,就是要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顏淵》)。為此,在君臣關系上,他強調君臣之間要以禮相待,“君事臣以禮,臣事君以忠?!保ā栋速罚┲劣诟缸?、兄弟、朋友之間,一句話,各種社會關系都要以禮為準則,甚至要求人們“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保ā额仠Y》)孔子倡導的禮,體現在國家政治生活中,應該是“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而不能“自諸侯出”,更不能“陪臣執國命?!保ā都臼稀罚┯捎诜ㄖ闻c禮治在那個特定的時代是對立的,所以孔子站在維護禮治的立場上反對晉鑄刑鼎,這說明孔子確實有保守傾向。
(三)以“中庸”為基本原理的“中和論”
1.中庸為德,允執其中
“中”和“庸”的觀念在孔子以前已經有了,而“中庸”合稱,成為一個基本范疇則始于孔子。《雍也》載: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边@里說了兩層意思,一是說中庸是最高的品德修養和認識原則,二是說中庸之德起源很早,中斷已久,在當時已經很罕見了。中庸與“允執其中”意思相同?!霸蕡唐渲小币娪凇秷蛟弧?,是堯留給舜的政治遺囑的核心內容,這一點雖未必十分可靠(因堯、舜、禹本身的情形尚無定論),但執中是相當古老的思想無可懷疑,《尚書》、《詩經》某些篇章都明確地把“中”作為一個政治道德概念來使用?!爸杏埂币簿褪恰坝弥小?。從《論語》有關記載可以看出,孔子把禮視為“中”,執中、用中是依存于禮的,執中即是執禮,中庸意即謹守禮制,不偏不倚,不激不隨,恰當適中。
2.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孔子對“中庸”原理的實際應用,是在極端中尋求平衡。求“中”之方,首在于通過考察事物對立雙方的連接點來確定,以求雙方在更高層次上的平衡。如孔子認識到當時社會貧富的對立,“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里仁》)然而怎么來解決貧富之間的矛盾呢?他既不是簡單地站在求富的立場,又不是簡單地設法去貧,而是提出了一個“義”字,用“義”作為調整貧富矛盾的一個標準,對雙方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尋求雙方更高層次的統一。其次,避免“過”與“不及”?!斑^”與“不及”是事物趨于極端的表現,必須通過“執中”來維持事物的平衡。因此,孔子提出要避免過與不及。子貢問師商兩人,孔子說:“師也過,商也不及?!弊迂曈謫枺瑤煴壬淌欠窀靡稽c,孔子答:“過猶不及?!保ā断冗M》)在政治行為上,更要避免過與不及。他說:“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保ā短┎罚┰俅?,不可則止。處理事情要注意分寸,不要使行動突破質的規定性。為此,孔子提出不可則止。如孔子主張進諫,但認為不必強諫,諫而不聽,臣應適可而止或退以潔身。他說:“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先進》)“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衛靈公》)“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保ā妒龆罚τ谂笥岩彩且粯樱爸腋娑频乐?,不可則止,毋自辱焉?!保ā额仠Y》)最后,無可無不可。在《論語·微子》中,孔子把自己同一些逸民進行比較。伯夷、叔齊“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柳下惠、少連有些靈活性,“降志辱身矣”,但仍“言中倫,行中慮”、“身中清,廢中權”。這三類人有高低之分,各有自己的行動原則是“無可無不可”。朱注云:“孟子曰:‘孔子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無可無不可也。”
3.和而不同,周而不比
“和同之辨”是當時思想家們思考和爭論的一個話題。孔子之前已有史伯和晏嬰關于“和”、“同”、“平”等概念的討論??鬃永^承了他們的思想,把“和同之辨”推進了一步,他首先就如何在處理社會關系來展開這一論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保ā蹲勇贰罚┚印叭憾稽h”(《為政》),“君子周而不比”(《衛靈公》),“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保ā秷蛟弧罚┛梢?,孔子把“和而不同”已發展為一種普遍原則,其實質便是追求一種多樣性的統一。
4.以中建和,萬物化育
孔子對“和”的標準問題十分關注,強調以“中”來建“和”。他是通過“和”與禮的關系來展開討論的。在《學而》中,他的學生有子云:“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倍Y的一個主要功能就是“辨異”,即區分貴賤尊卑社會等級。但是,如果過分強調禮的分別辨異功能,就可能使社會中各方面粘合力不強,容易產生一種結構性的離散。因此,很有必要引進一個平衡性原則,這就是有子說的“和為貴”。其實,在西周禮樂文明中,“樂”作為一種和諧血緣情感,協調“禮”所涉及的各種關系的手段曾起過十分重要的作用。隨著禮樂的崩壞,在春秋禮治思潮中,孔子和他的學生把禮的功用直接加以拓展,提出了“和為貴”的命題。這一命題的首要意蘊是指禮的終極目的是要實現社會和諧。事實上,不僅是禮,仁也追求平衡和諧,以“和”為貴?!墩撜Z》中的“仁”是一個包容了人倫、道德、政治為一體,撮己、人、家、國為一貫的復雜多義的觀念體系,但籠統地說不外乎兩個層次,一是“仁者,人也”,即從各類社會關系中來把握并規定人的本質,并求得關系平衡基礎上的社會和諧。二是“仁者,心也”,即“仁”是內在的品德,是主觀的自覺修養狀態,是內在心理和道德和諧、完善的最佳狀態。到了《中庸》,把“中和論”推到本體論高度,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边@就是說,中是天下的本根狀態,和是天下的最終歸宿,達到中和是一切運動變化的根本目的,天地各得其所,萬物順利生長。
六、《論語》研究和學習
《論語》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主要資料,南宋朱熹將它同《孟子》、《大學》、《中庸》合為“四書”,使之在儒家經典中的地位日增。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論語》有三種版本:《魯論》20篇;《齊論》22篇,多出《問王》(或說是《問玉》)和《知道》;《古論》21篇,《子張》有2篇?!遏斦摗泛汀洱R論》都有師傳,西漢末年安昌侯張禹教授《論語》,以《魯論》為主,《齊論》輔之,稱《張侯論》?,F在的論語就是《張侯論》。
《論語》從西漢開始就已經成為讀書人必讀的著作,元朝以后,科舉考試都從“四書”中命題,使它在中國古代顯得極其重要。在現代,《論語》對于研究孔子以及當時的政治、文化等更是一部重要的文獻資料?!墩撜Z》的注本非常多,中文系統重要的注本有:
舊注本有: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
宋·朱熹《論語集注》
清·劉寶楠《論語正義》
康有為《論語注》
程樹德《論語集釋》
楊樹達《論語疏證》
今注本有:
楊伯峻《論語譯注》
錢穆《論語新解》
李澤厚《論語今讀》
《論語》是我們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楊伯峻說:“如果我們要研究孔子,仍然只能以《論語》為最可依賴的材料?!保ā墩撜Z譯注》,中華書局1980版)但從史料學的角度看,《論語》作為一種文本也是值得我們研究的對象之一。因為,它的文本并非出自于孔子本人之手,其成書有一個歷史過程。曹聚仁在《中國學術思想史隨筆》中認為,《論語》的原始集結,在先秦不是一部而是有多種本子。孔子三千弟子中至少七十二賢人皆有一本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冊,即72種不同的《論語》。經過秦始皇“焚書”之后,至西漢,還有《魯論語》、《齊論語》、《古論語》等不同版本,這說明《論語》作為文本確實存在著史料的真偽問題。這一點是“論語學”得以興起的原因之一。
事實上,自漢以來,以《論語》為研究對象的“經學”一直是官方的顯學。至20世紀20年代,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提出了“論語學”的概念,30年代周予同《群經概論》論述了“論語學”的沿革。“論語學”在古代的發展主要經歷了“漢學”和“宋學”兩個階段:“漢學”以名物訓詁為主,包括漢代的“經學”和清代的考據學;“宋學”以義理發揮為務,主要有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兩派。近代“論語學”的發展除繼續漢學、宋學之傳統外,又將西學融入其中,其研究的視野更為廣闊。
傳統“論語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論語》的編纂、成書的年代、版本的變遷、篇章次第與結構、文字訓詁、名物考釋、注譯傳播及學派風氣等方面,涉及歷史學、文字學、版本學、校讎學及哲學、文化學等學科,取得了十分豐厚的成就。據統計,自漢代以來至20世紀70年代,有關《論語》的考釋之書,見于史載或流傳下來的不下三千種,這些著作為我們以《論語》為主要資料來研究孔子思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論語》研究版本,可分以下五種類型:
(1)注釋式的。按照《論語》的篇章結構,對《論語》按順序注釋、譯文。通常版本完善,注釋詳盡,譯文通俗。
(2)評述式的。與注釋式不同的是,注釋式是三段式,即原文、注釋、譯文,評述式則是在注釋式的基礎上,加了評述。李澤厚《論語今讀》(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版)是原文、譯、注、記。
(3)專題式的。改變《論語》的篇章結構,確定一個主題,作出編排,加以評述。張國淦《論語孔子論學》(《新民月刊》1936年第5期)以孔子所創造的教與學方面的理論和實踐為主線,從教學育人、虛心好學、學習內容、學習方法、修身自省、培植盛德、舉賢論人和師生關系等八個方面綜觀。
(4)組合式的。將《論語》與其他相關書合編。《儒學十三經》(北方文藝出版社2002版)“是儒家奉為經典的十三部古書”,其中就有《論語》。還有“叢書”性的。
(5)專著式的。即研究《論語》的專著。南懷瑾《〈論語〉別裁》(復旦大學出版社1991版)是關于《論語》的講演錄。
上一篇:《國學與經典》國學經典解讀
下一篇:孟子與《孟子》國學經典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