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七穆
三家七穆
【原文】
春秋列國卿大夫世家之盛,無越魯三家、鄭七穆者。魯之公族,如臧氏、展氏、施氏、子叔氏、叔仲氏、東門氏、翭氏之類固多,唯孟孫、叔孫、季孫實出于恒公,其傳序累代,皆秉國政,與魯相為久長。若揆之以理,則桓公弒兄奪國,得罪于天,顧使有后如此。鄭靈公亡,無嗣,國人立穆公之子子良,子良辭以公子堅長。乃立堅,是為襄公。襄公將去穆氏。子良爭之,愿與偕亡。乃舍之,皆為大夫。其后位卿、大夫而傳世者,罕、駟、豐、印、游、國、良,故曰七穆。然則諸家不逐而獲存,子良之力也。至其孫良霄乃先覆族,而六家為卿如故,此又不可解也。
【注釋】
[1]揆之以理:按照一般情理推測揣度。揆:揆度。
【譯文】
春秋時期,各國的卿大夫世代顯貴興盛的,沒有能超過魯國的三家,鄭國的七穆的。魯國的王公貴族,如臧氏、展氏、施氏、子叔氏、叔仲氏、東門氏、絥氏等等,雖然很多,但唯有孟孫、叔孫、季孫才是桓公的后代,他們一代代地繼承下來,全都掌管過國家政權,他們掌管政權的時間與魯國的國祚一樣長久。如果按一般情理推測揣度的話,那么,桓公就是弒兄奪國,已經得罪于天,反而上天卻讓他的后代如此興旺繁盛。鄭靈公死后,沒有子嗣,國人想要冊封穆公之子子良為皇上,子良堅決不同意,還推薦公子堅為皇帝,于是公子堅被冊封為皇帝,就是鄭襄公。即位后,鄭襄公想要把穆氏的人全部驅逐出朝廷,子良與襄公發生爭論,并聲稱要與穆氏的人共存亡。于是襄公放棄了這件事,于是穆公子孫都降為大夫。后來位居卿大夫而世代相傳的有罕、駟、豐、印、游、國、良七家,被稱為七穆。諸穆之所以沒被驅逐而得以留下來,都是子良的作用。但子良一族只傳到孫子良霄一輩就先被滅了族,其他六家則依然世襲卿大夫之職,這又是一件令人費解的事。
【評析】
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然而歷史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如作者文中寫到的魯三家與鄭七穆。魯國孟孫、叔孫、季孫三家是桓公的后代,桓公是殺了兄弟才奪取國家的,有違天和,子孫卻世代掌管國家政權。這是惡人未得惡報。鄭穆公之子公子子良把公位讓給了公子堅,當公子堅要把穆公一族驅逐的時候,又是公子子良據理力爭,保全了這七家。然而其他六家依然世襲卿大夫之職,只有公子子良一族傳到孫子就被滅了族。這是善人未得善報。這兩件事都讓作者感到費解。其實所謂的“因果報應”,只是人們的一種主觀愿望。歷史與命運,自然有它們的規律與軌跡。以前說書人開場之前,常會念一首《西江月》,詞曰:“守法朝朝憂悶,強梁夜夜歡歌,損人利己騎馬騾,正直公平挨餓。修橋補路瞎眼,殺人放火兒多。待到西天問我佛,佛說看他因果。”今人有將最后一句改為“佛說我也沒轍”,看似無可奈何,其實要比原詞豁達百倍。古訓有“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之說。行善不是為了得到回報,作惡的也不能等著老天去制裁他。有菩薩心腸、霹靂手段,做好事不計較得失,遇到壞人可以去除他的惡,能夠洞明世事、老練通達的人,才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上一篇:《容齋隨筆·魏收作史》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容齋隨筆·三長月》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