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般若思想的《肇論》
《肇論》由后秦僧人僧肇所著,是較全面系統發揮佛教般若思想的論文集。在我國佛教史上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
那還是我國東晉時期,古稱長安一個張姓的貧苦人家中,誕生了一個男孩。這個男孩少年時生計艱難,靠代人抄書度日,他在抄書的過程中,閱讀了大量的經史典籍,并深受影響。
男孩對當時流行的《老子》《莊子》兩書特別感興趣,認為這兩本書是思想上追求玄微境界的重要的引路書,但又總感到這兩本書不夠盡善盡美。
男孩長大后,有一天他讀了三國時吳國的佛經翻譯家支謙翻譯的宣揚大乘佛教信仰的《維摩詰經》后,非常喜歡,認為終于找到了精神解脫的最好意向。于是,這個有才的青年人便皈依了佛門,法號僧肇。佛教典籍《高僧傳·僧肇傳》中記載這件事時說:
歡喜頂受,披尋玩味,乃言始知所歸矣。因此出家。
僧肇成為佛教僧侶以后,“學善《方等》,兼通三藏”。深入研究佛教大乘經籍,通曉經、律、論三類佛教經典。在二十歲時,他已經是名振潼關以西長安一帶的知名佛教理論家了。
在當時,思想界、佛教界爭論十分激烈,有的人竟千里負糧前來和僧肇抗辯,長安的“宿儒”和關外的“英彥”,都敵不過僧肇的犀利辯鋒。
正當僧肇在佛教界顯示才能、嶄露頭角的時候,天竺高僧鳩摩羅什來到了位于河西走廊的姑臧。于是,僧肇便千里迢迢,奔赴姑臧去拜鳩摩羅什為師,跟從受學,不遺余力,深得鳩摩羅什賞識。
后秦皇帝姚興于401年派人將鳩摩羅什迎至長安,僧肇也隨同前來。此后十多年間,姚興大力支持鳩摩羅什從事佛經翻譯,并命僧肇等人協助。
在鳩摩羅什主持下,僧肇和其他參加聽講的道友共八百多人,譯出佛教各種經論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鳩摩羅什主持翻譯是一邊講解,一邊翻譯。有時僧肇就把鳩摩羅什的講解加以整理,作為注釋。
僧肇自出家后,通達當時的大乘方等經典以及其他佛教典籍,佛學基礎已經相當深厚了,加上長期跟隨鳩摩羅什學習,對鳩摩羅什所傳的大乘般若空宗的理論領會極深,很有心得。
般若空宗教義的根本特征是認為宇宙的一切存在是性空的,主張用能夠洞照性空的大智去觀照性空之理。按照這種“空觀”,僧肇深刻地意識到,不僅高唱“崇有”的唯物主義思潮是般若空宗的思想大敵,就是當時佛教內部的小乘思想直至對般若空宗不同理解的各學派,也都是不符合般若空宗的真諦的。
魏晉時期,老莊思想盛行,外來的般若思想因與老莊哲學有相似之處,所以許多僧人都是玄學化的佛教學者,他們將般若與老莊一起談,在思想上基本不分彼此。
在當時,學者王弼注《老子》,僧人法汰、道安等談般若,他們屬于一個思想體系,都貴無賤有,而學者郭象、向秀注《莊子》,支遁談般若,也是同一個思想體系,又都貴有賤無。僧肇認為這兩派的主張都是偏執,都不符合佛教的本義。于是,他撰寫論文,有針對性地就佛教的哲學理論基礎問題發表重要見解。
僧肇所論述的對象是宇宙間的一切事物,一切現象是否真正存在的問題,即“有”“無”,“真”“假”的問題。
僧肇通過對宇宙萬物性空的分析,教人們通過修“智”的宗教實踐,用佛教智慧去洞照性空之理,即直接就萬物的假有看出它的本性空無,從而達到佛教信仰者向往的最高境界,求得人生的根本解脫。僧肇以流暢的文字準確地表達了般若空宗的基本思想,為此在社會上產生了重大影響。
僧肇還撰寫了《物不遷論》《不真空論》等重要佛學論文。除了這篇論文外,僧肇還寫了《維摩經注序》《長阿含經序》和《百論序》三篇序文,之后又撰寫了《鳩摩羅什法師誄》。
僧肇的論文是結合老莊的哲理,以《維摩》《般若》《三論》為宗,眉緣生無性,立處皆真的道理,暢談體和用、動和靜、有和無等問題。
僧肇去世后,有人將他的《物不遷論》《不真空論》《般若無知論》《涅盤無名論》四篇論文合編為一書,取名《肇論》。
上一篇:人性修養的著作《中庸》
下一篇:修身治國之學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