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戰國策·縮高刎項抗信陵君(魏策四)》原文鑒賞
魏攻管而不下①。安陵人縮高②,其子為管守③。信陵君使人謂安陵君曰:“君其遣縮高,吾將仕之以五大夫④,使為持節尉⑤。”安陵君曰:“安陵,小國也,不能必使其民,使者自往請。”使道使者至縮高之所⑥,復信陵君之命⑦。縮高曰:“君之幸高也⑧,將使高攻管也。夫以父攻子守,人大笑也。是臣而下⑨,是倍主也⑩。父教子倍,亦非君之所喜也。敢再拜辭。”
【注釋】 ①管:地名。下:攻陷。 ②安陵:戰國時小國名,屬魏。《說苑》作“鄢陵”:地當今河南鄢陵西北。 ③守:守將。④仕:委以官職。五大夫:官名。 ⑤持節尉:持掌符節的武官。⑥使:派人。道:通導,引導。 ⑦復:重復。 ⑧幸:厚愛。⑨是臣:聽從我的意見。下:降。 ⑩倍:通背,叛。
【今譯】 魏國派兵攻打管邑,卻打不下來。安陵國有個叫縮高的人,他兒子正好是管邑的守將。信陵君便派人對安陵君說道:“您把縮高派來,我要封他個五大夫,任命他為持節尉。”安陵君道:“安陵是個小國,未必能叫得動它的百姓,使者自己去請吧。”于是派人把使者領到縮高的住處,使者重復了一遍信陵君的旨意。縮高道:“信陵君對我如此厚愛,是要我去攻打管邑呀。作父親的去攻打兒子的防地,豈不叫大家笑話。要是兒子聽從我的話棄城投降,那就是背叛他的大王。父親唆使兒子反叛,這也不是信陵君所喜歡的吧。謹謝光臨,恕不從命。”
使者以報信陵君,信陵君大怒,遣大使之安陵曰①:“安陵之地,亦猶魏也。今吾攻管而不下,則秦兵及我②,社稷必危矣③。愿君之生束縮高而致之④!若君弗致也,無忌將發十萬之師⑤,以造安陵之城⑥!”安陵君曰:“吾先君成侯⑦,受詔襄王以守此地也⑧,手受大府之憲⑨。憲之上篇曰;‘子弒父⑩,臣弒君,有常不赦。國雖大赦,降城亡子,不得與焉(11)。’今縮高謹解大位(12),以全父子之義,而君曰‘必生致之’,是使我負襄王詔(13),而廢大府之憲也。雖死終不敢行!”縮高聞之曰:“信陵君為人悍而自用也(14)。此辭反(15),必為國禍。吾已全己(16),無為人臣之義矣(17)。豈可使吾君有魏患也(18)。”乃之使者之舍,刎頸而死。
【注釋】 ①大使:級別更高的使節。之:到。 ②及:追上。 ③社稷:國家。 ④生束:活捉。致:送。 ⑤師:軍隊。 ⑥造:到。 ⑦先君:先代的國君。 ⑧受詔:接受詔命。襄王:魏襄王嗣。 ⑨大府:魏王府。憲:法令。 ⑩弒(shi,音式):以下殺上。 (11)不得與:不能列于其中。 (12)解:通曉,知道。大位:重要的位分。 (13)負:辜負。 (14)悍:蠻橫。自用:專斷。 (15)此辭:指安陵君之言。反:通返,回報。 (16)已:通以,由于。全己:保全自己。(17)無為:不能保守。 (18)魏患:來自魏國的災禍。
【今譯】 使者回去把情況報告了信陵君.信陵君大發脾氣,又派了一位級別高的使者去安陵,威脅道:“安陵這塊地方,也和魏國一樣。現在我攻打不下管邑,秦國軍隊定會來追趕我,國家定會遭到危險。希望您活捉縮高并給我送過來!如果您不送來,無忌我將調動十萬人馬,直赴安陵城下!”安陵君道:“我的先君成侯接受魏襄王的詔命守衛此地,他親手接過了魏王府的法令。法令的上篇寫道:‘兒子殺害父親,臣子殺害君王,依法治罪,嚴懲不貨。即使實行全國大赦,獻城投降、逼子逃亡的人也不在其列。’現在縮高謹明大體,懂得禮法,意在保全父子大義。可您卻說‘定要活捉縮高并送上’,這是逼迫我違背魏襄王的詔命,廢棄魏王府的法令啊。我即使死罪加身,也不敢遵命照辦!”縮高得知此事后,說道:“信陵君為人蠻橫而專斷。這些話回傳到他耳朵里,必然給國家帶來災難。我要是保全自己,就不能保守作為臣子的大義了。怎么可以讓我的君王遭受魏國的兵禍呢!”于是便前往高級使者下榻的館舍,自殺身死。
信陵君聞縮高死,素服縞素①,辟舍②,使使者謝安陵君曰:“無忌,小人也,困于思慮③,失言于君,敢再拜釋罪。”
【注釋】 ①素服:猶素衣,喪服。縞(gao,音搞)素:白色。 ②辟舍:避開正房,居于側室。辟:通避。 ③困:困擾。
【今譯】 信陵君聽到縮高自殺的消息,穿上白色的喪服,離開正房,住進側室,派使者向安陵君謝罪道:“我無忌是個小人,因為被焦慮弄昏了頭腦,以致對您說錯了話,謹此致歉,還望恕罪。”
【集評】 清·張星徽《國徽評林》:“典雅大似內外傳,戰國文之又一格。”
【總案】 魏信陵君無忌是戰國時代著名的“四公子”之一,為人素以講究道義而著稱,然而本文卻顯示了他以大凌小、以強壓弱的并不道義的一面。與他這個大人物相比,安陵君以及小人物縮高,倒是表現出不畏強暴、寧折不彎的錚錚硬骨。
文中信陵君、縮高、安陵君三個人物盡管著墨不多.但都描寫得各有特點。信陵君權傾魏國,他信奉的是權勢,以為憑借手中的生殺予奪大權可以任意驅使屬國的臣民,所以當自己的旨意受到安陵君婉言拒絕、縮高直言頂撞時,便勃然大怒,威脅以刀兵相向。縮高是個小國草民,他信奉的卻是道義,所以即使加官晉爵,他也斷然不干“父教子倍”的事。直到最后,為了使國家免于“魏患”,他毫不猶豫地自殺殞命。安陵君是小國君主,他信奉的是法令,違背法令的事情,他“雖死終不敢行”,所以他敢于對抗信陵君的兩次命令。在單一片斷的歷史事件中,能夠將人物描繪得如此風貌不同,性格各異,的確是史家之上乘,文學之高手。
上一篇:《古代兵法散文·戰國兵法·經法》原文鑒賞
下一篇:《莊子·外篇·繕性》原文鑒賞